访谈专题

2019-09-18

【杨春兰】以诚为基,德行传承

   (受访人信息:杨春兰,博士,副教授。2007年3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任教,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11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2013年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分析,近年来在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Psychopharmacology、Brain Topography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学术专著4部;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同时参加了国家973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主讲本科生“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及研究生 “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双语课程,主持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项目1项、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3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获第十届北京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5年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从听筒中传来阵阵熟悉的上课铃,2000年在北理获得过徐特立奖学金的杨春兰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在象牙塔里追寻真理,传承知识。在我们问起她在教学中最看重什么时,杨春兰毫不犹豫地回答——品德诚信。“德以明理”的精神不仅成为了一代北理人自我约束的基准,也成为他们走上社会后一直秉持的信念。回顾杨春兰的大学生活,我们也不难以“诚”概括她的学习精神。

 

诚以致学——成就是积累而来

 

无论是回忆起徐奖申请阶段还是平常的学习生活,杨春兰都谦虚笑称“自己并没有多大把握”。初来北理,面对国内各地选拔而来的优秀学子,压力如影随形。到大一第一学期的高数期中考试,生病的状态不佳影响了她的考试发挥,但即使如此,杨春兰仍取得了全班第一的成绩。这份成功带来的信心让她至今印象深刻。徐奖并非是杨春兰大学生涯中第一笔奖学金,一次次人民奖学金的鼓舞也不断激励着自己。也许优秀并非一蹴而就,不断地有所成就才能成为向前的动力。

 

就读于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她并不是没有遇到过学业上的困难。如今回忆起工程制图课,杨春兰认为自己在空间能力上真的有所欠缺,沮丧过受挫过,但家人的鼓励和老师的帮助最终还是让她克服难关。问起如何克服学业上的压力,杨春兰认为作息规律坚持锻炼是很好的方法。在读期间除了学校规定的晨跑打卡,她还额外带领宿舍晨起锻炼,精神饱满地面对学业的挑战。

 

诚以待人——学生工作中受益匪浅

 

说起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至今仍在北理任教的李金柱老师给杨春兰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她当时的班主任,李老师对学生不论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尽职尽责、十分照顾。“无论是班里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是被学业所困的学生,李老师都尽力帮助……”如今已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的杨春兰获奖无数,但简历中被屡次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的成绩中,大抵也有着对李老师师范精神的传承,这对她未来自己的学生工作甚至走上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学业,杨春兰也在学生活动中也不断锻炼。作为班里的团支书及学习委员,学生工作不仅帮助了同学、结交了朋友,也让她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尤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日子。当时她的英语能力并不是班里数一数二的,但老师无意间的任命却让杨春兰备感激励,学期中不仅服务班级,自己也在英语方面有所提高,最后自己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学生工作的经历也为她未来工作带来许多经验与自信。“多去‘试一试’“,这份精神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必要且难能可贵的。

 

德以明理——对北理学子寄语

毕业已接近二十载的杨春兰如今谈起母校北理,语气中也还是有着自豪与骄傲,“认真勤奋、踏实奋进”的北理精神在她看来一直未变。谈到身为老师对学生的期许,杨春兰希望学生不仅具有好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德行端正。谈到学业品德,“汉芯1号”芯片门造假事件[1]让她感触颇深。身为教师,希望的不仅仅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更希望以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德行发展,这与我校“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不谋而合。“希望母校越办越好,也希望北理学子秉持北理老精神,作国家的栋梁之材”,杨春兰这寥寥数语中参杂着多少期许,传载着一代代北理学子共同的期许,这份精神,我辈必将铭记于心,实践于行!

 

[1] 汉芯事件(Hanxin events)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并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