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简历:施新,博士,副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主任。1992年9月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热力发动机专业学习,2001年3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后留校任教,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径流/混流涡轮设计和气动热力学、增压器匹配与设计、增压器调节技术、新型增压系统开发等。负责重点装备型号项目“某坦克动力传动装置”增压系统设计,实现两级增压技术在军用车辆动力的首次应用。合作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带着对施老师的崇敬和对国防工业的好奇,借助午休时间,笔者有幸在北理中关村校区采访到刚刚结束了忙碌工作的施新老师。初见施老师,他满脸的微笑中透出了很强的亲和力,忙碌的身影中见证了很强的责任心。
回忆一段岁月——腾飞的起点
徐特立奖学金是施老师获得的第一个有份量的奖学金,关于获奖的事情,施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自己逆袭的故事:“获奖时我感觉很意外,毕竟我前面还有学习更优秀的同学,我的成绩并不是数一数二。获得徐奖时,我正紧张地备战考研。拿了这个奖后,心想自己也不能落在别人后面。于是备考中我下了更大的劲,最后的结果也比较满意,我的成绩在我们专业全部考研学生中排名第一,顺利考上了研究生。这个奖不仅是对我本科求学之路的认可,而且对我后来的工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考研时获得学校最高奖励,这份突如其来的荣誉,不仅助力施老师在考研中一举夺魁,而且一直鼓舞着施老师后来的工作,成为施老师事业腾飞的起点。
聊起一段往事——本科生活
聊起他本科时代的学习和生活,施老师谈了很多。他说自己本科时学习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在老师的亲切指导和帮助下,自己依然收获颇多。谈到本科老师时,他聊起这样一段往事:“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那时教我们英语的李老师,她工作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生活中又像父母一样关心着我们。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李老师比学生都着急,甚至把学生叫到家里来帮学生补课。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在大学中是非常少见的,她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对往事的无意闲聊中,我看出了老师对那段生活的感慨和留恋,也读懂了老师一颗感恩的心。
悬挂一块牌匾——教师精神的传承
孟子有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我问到施老师对于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怎么看的时候,老师指了指我身后,我回头一看,发现头顶悬挂了一块牌匾,老师告诉我那是“俯仰无愧”四个字。此匾是施老师的初中班主任赠与他的,“我的班主任老师真的是把教育当作毕生事业,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这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我自己当了老师后,也要像他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希望我的学生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做出比我更大的成绩,这也是我当老师的一个愿望。”“俯仰无愧”,这就是施老师的为人准则,为师之道!它展示了教师精神的传承。
实现一份价值——我看到了北理老一辈人的情怀
那个年代,像施老师这样优秀的学子,很多人都进了外企或国企,并且成为了企业中的带头人,风光无限。当问及施老师为何选择了从事科研这条路的时候,老师娓娓道来一段故事:“我快毕业时,我们学校的一场专家报告会对我触动很大,在当年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我们车辆学院集合了各个方面老师的力量,自主研发出我国下一代主战坦克的综合传动装置,后来我考研、留校,其实是受了这方面一些影响的,我觉得能做出一代对我们国家国防有贡献的装备或者是技术,可能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毕业后就没有考虑太多去外面工作了。”施老师不求名利,许身报国,实现与众不同的人生价值,让我看到了北理老一辈人的爱国情怀。
了却一份遗憾——我看到了北理红色精神的传承
施老师还提起了最得意的一项成就。“2012年北理工作为总师单位承担轻型坦克动力型号项目,那是第一次由高校作为总师负责坦克装甲车辆动力的研发,我成为了其中一个分系统的负责人,负责研发增压系统。我国下一代的轻型坦克也是集合了我们全系各个课题组老师的力量,动力系统方面采用了很多能够匹敌世界最先进坦克的尖端技术,这将使我国下一代轻型坦克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说到这里,施老师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我记得我当时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说:‘我们这些老先生奋斗了一辈子,就是想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动力系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我校承担了这个项目,也算是了却了老先生们的一份遗憾”。致力国防科技的腾飞,了却北理前辈的遗憾,这就是北理红色精神的传承。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赞誉老师,是因为老师培养着祖国的栋梁、塑造了人类的灵魂。采访过施老师后,我对“老师”有了一种别样的理解:像施老师一样的北理教授不仅培养着祖国的栋梁,他们自身更是祖国的栋梁,不仅塑造了人类灵魂,也塑造了国之灵魂。“兵者,国之大事”,以施老师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研发的军事装备,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军事科研人员背后的默默付出,才推动了今日中国军事大国地位的崛起,是他们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推动着中国梦的扬帆远航!俯仰无愧,师心无尽,施老师施于后人的不仅是新知,更是人品,是责任,是北理人的情怀!我相信,“俯仰无愧”四个字会在一代代北理人中传承下去!
学长寄语:能进到我们北理的学生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都是各省份排名靠前的学生。在良乡的第一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希望学弟学妹们利用好自己的时间,第一年基础打好了,后面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