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文忠,1986年考入我校力学工程系引信专业读本科,后于机电学院机电工程专业就读硕士、博士,1995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
初见娄老师,和蔼的面容为我们的采访渲染了融洽的基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位科研工作者,老师凭借坚定的国防抱负和不懈努力,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题记
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发展
娄文忠老师阅历丰富,曾经在兵器212研究所工作。他提到,研究所工作的出发点是应用和实践,高校教师的根本是教书育人,侧重于规律性、机理性研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2015年开始,娄老师积极探索“赛课合一”“本硕跨专业合作”的教育模式,在良乡校区成立了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开设了全校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利用周末时间指导学生科创工作。在娄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科创比赛,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科创活动注重跨专业融合,工科、文科、理科同学共同参与,头脑风暴、思维碰撞、相互启迪,有效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娄老师说道,“教书育人是教师本职,我会继续扩宽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理工学子,红色基因受益终身
娄老师在回忆学生生涯时讲述到,马宝华教授、谭惠民教授既是他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老教授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一直激励着自己,帮助自己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有着红色传承的北京理工大学,坚守‘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始终站在国防军工的最前沿,秉承徐老‘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批有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科技人才。”他提到,徐特立老院长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一是“德育为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植根于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红色基因,融化在血液里;二是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的探究,更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近些年在教学工作中,娄老师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道德情操;在科研工作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和技能的提升,鼓励学生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新人。
行业精英,精益求精务实创新
北京理工大学在我国引信技术领域始终是排头兵,娄老师注重创新发展,组建研究团队,开展微型化、智能化、高密度集成系统研究,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针对微系统体系总体攻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每年都申请多项国家专利。近5年娄老师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了国防科技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出版相关专著、编著5本;担任编委会执行主任出版《现代引信技术丛书》12本,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在学院领导支持下,2003-2004年娄老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德国微系统技术体系经过长时间发展,专业分工严谨,国内发展水平与之差距很大。娄老师凭借不懈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语言障碍,阅读了大量德文文献,学习基础理论和工艺操作,有效掌握了仿真、设计、测试的全过程。“现代化强国建设道路很漫长,需要持之以恒的情怀,耐得住寂寞,务实严谨,精益求精,才能行稳致远、勇攀高峰。” 娄老师如是说。
军工发展,与时俱进任重道远
按照学校双一流发展规划,娄老师加强军民融合,向探索武器系统前沿技术究方向发展。国内新技术武器总体技术专业性相对较弱,要求他们工作了近三十年的科研工作者必须从头干起。虽然研发条件艰苦、硬件设备不具备、实验流程耗时漫长,但是在北理工精神和徐老教育精神的激励下,娄老师团队历经失败依然坚持了下来,也为我校新技术武器和微系统研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老师说道,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客观面对问题,从自身找原因,改善和提高自己;以自立更生、掌握核心技术为立足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目前各项研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国家物力、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保证,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从事军工国防行业。
娄老师坚持北理工精神和延安红色基因传承,渗透到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了军工国防领域科研工作者身上坚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延安根,共铸军工魂,北理工的发展历史因一线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