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任务没有小事,每一件事都是需要攻坚克难的大事,这就需要发扬继承好延安精神,创新求实。”这是1992级力学工程系(现机电学院)徐奖获得者熊永虎在谈北理工延安精神对自己工作的影响时的感慨。1992年,熊永虎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在大三上学期,以连续5个学期班级第一的好成绩被系里推荐荣获徐特立奖学金并报送直读博士。在攻读完自己的博士学位后,熊永虎选择进入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在这个完成了几代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和大量关键技术的攻关,并承担了我国第一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与处理系统、我国第一部实用化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我国第一部机载干涉SAR系统等国家重大任务的研究单位,熊永虎继续保持自己求学时的刻苦认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在航天微波遥感系统中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已充实度过了17个春秋。
谈到徐特立老院长,熊永虎回忆到,自己刚入学的那天,从东门进去,一入中心花园便可看到徐特立老院长的塑像。作为最年长的“延安五老”,徐特立老院长是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的主要创建者,获得以徐老院长命名的北理最高荣誉奖学金令自己感到十分荣幸。这份北理工最高荣誉奖学金不仅仅是对于自己学生时代刻苦努力所获得的成果的认可,其中所包含的延安精神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尽管之前也获得过很多奖学金,但徐特立奖学金对自己而言是第一个非同一般的重量级奖学金。在工作岗位上,熊永虎谈到,“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徐特立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让自己在工作中保持实干的作风,在科研技术上攻坚克难;北京理工大学“团结,求实,奋进,创新”的精神也造就了如今的自己,在工作中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依然团结上下自主奋斗,积极创新。
回忆起学校的学习生活,熊永虎感激地聊到了自己当时的班主任曲老师。由于自己学习能力强,成绩突出,曲老师因材施教,在本科时就带着自己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科研环境。在这里,他接触到研究生学长学姐,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80286计算机在当时的中国还属于先进计算机的年代,他也是在这里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及编程语言。当时实验室的一位研究生师姐使用C语言编写了一个模拟机构运动的仿真动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曲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熊永虎提前接触到了研究生的生活,虽然在本科只有短短的三到四个月的实验室体验生活,但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北京理工大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秉持“团结,求实,奋进,创新”精神的许多老师,才培养出一批批的技术骨干,才将徐特立老院长“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品质和红色基因植入到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身上,让北理人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和社会。
熊永虎不仅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在社会工作中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服务周围的老师同学。1994年,由于在学业和生活中的优秀表现,熊永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时继续积极发挥自己的带头模范作用,担任系学生会主席,为老师分忧,为同学解难,积极组织负责例如迎新培养教育等重大活动。
随后,熊永虎热情地和我们这些北理的学弟学妹们聊到了电子学研究所和北京理工大学的紧密关联。电子研究所的众多技术骨干和核心人物都是北理人,他们在工作中都显著地表现出自己北理人的特色,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踏踏实实做事,求实创新。这是北理精神最生动最写实的诠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北理工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北理人,无数像熊永虎一样优秀的北理校友将红色基因根植在自己的血液中,在国家的各行各业踏实做事,奉献国家和人民,这值得我们新一代的北理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