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7

【叶玉胜】得以“宁静”,方可“致远”

2008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环境工程”开始本科学习,2017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徐特立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众多奖项。通过导师指导以及不断探索积累,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7篇为材料领域Top期刊,国际学术会议2篇,总发表论文总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目前已经申请专利9项,获得专利授权1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著名期刊上。在发表的文章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19.791,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5篇。博士期间共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个人H因子为10,总引用次数超过560次,其博士学位论文《高性能锂硫二次电池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机理研究》获得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就是2017年“徐特立奖学金”博士生答辩组第一名获得者——叶玉胜。

 

 

从日积月累到“幸运垂青”

 

叶玉胜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比能锂硫电池关键材料及关键技术。在研究生期间,叶玉胜发表学术论文10篇,总发表论文总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其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19.791。这篇论文恰逢导师接到杂志约稿,虽然时间紧迫,好在叶玉胜已经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实验、而且撰写好了初稿;最终他顶住压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打磨完善自己的论文,最终“幸运”地抓住机会,顺利发表。叶玉胜曾在徐奖颁奖现场说过“科研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要积少成多,要宁静致远。” 而且他特别提到并赞同张军校长在年度表彰大会上所说的“在同样时间的研究生生涯中,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习惯,或许就是晚上睡觉前多看了两篇文献。”点滴的积累最终才能有所成就。

 

同时能够获得“徐特立奖”和优秀博士论文是非常不易的,而且“徐特立奖”答辩的第二天就是博士论文的答辩。面对如此紧迫的情况,叶玉胜丝毫不愿懈怠,即使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但他尽力做到最好,PPT更改演示了四十余遍,从每一个细节处斟酌完善,并且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凭借着科研素养和出色的发挥,他“幸运”地获得了“徐特立奖”博士生答辩组的第一名,并于2017318日推荐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徐特立奖”激励着叶玉胜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的决心,他说“这是真正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他觉得“做起来觉得挺有意思”;此后他婉拒企业机构伸出的橄榄枝,放弃优越的薪资待遇,选择继续出国深造。

 

得益于亦师亦友的导师

 

谈到自己的两位导师,叶玉胜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吴峰导师平易近人、谦虚待人,会为学生切身实际地指导帮助解决科研实验、生活中的困难。在评选徐特立奖学金的过程中,即使吴峰老师身在病床上电脑操作不方便,但仍然坚持用手机为我修改PPT,给予一条条细致的建议;陈人杰导师是一位非常拼搏、上进的指导老师,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我们更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导师在文章、专利上为我提出了很多指导。”

 

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叶玉胜说出了“感谢老师允许我们犯错,然后一步一步指导我们走出泥潭”,“在我们几度想要放弃的时候,一直鼓励我们坚持”这样的肺腑之言,也许这就是一生的导师,一世的挚友。

 

从那年懵懂到践行传承

 

“我入校时了解到徐特立老先生是我校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第二任院长,作为革命家、以及毛主席的老师,他一定是一位十分值得敬重的老先生”,叶玉胜这样说到;而后通过在北京理工大学近十年的学习生活,再加上对“徐特立奖学金”的评选准备,他进一步认识到“徐老先生也是一位教育家,‘用教育来改革热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这是何其强大的魄力、爱国热情,徐老的渊博学识、高尚品德通过言传身教对许多救国学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徐老的真切爱国情也是北理工延安根、国防情的根之所在。

 

他还感慨到“徐老在不惧白色恐怖,冒着杀头的危险,在五十岁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愿意为救国事业的勇敢付出是激励我们探索科研追寻真理的楷模;还有一点,徐老不顾年事已高,仍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这一点对我的影响颇深,它提醒我们:不管什么事,只要愿意做,主动把握机会,一切都为时不晚”。

 

叶玉胜在科研中探索创新,努力践行徐特立老院长的教育思想;在生活中利用奖学金帮助一些家境贫寒的同学得到及时救治;他也曾以校友身份为学校基金会捐赠,尽自己所能帮助学弟、学妹,传承徐老精神;他曾多次主动组织高中宣讲,和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感受;作为研究生学会部长举办参与学术沙龙、辩论赛、毕业生篮球赛等活动,丰富大家课余生活

 

北理印记

 

选择了探索学术这条道路,便一定要脚踏实地。在老师的言传身教、自己的实践感悟下,“拼搏刻苦”是北理工为叶玉胜烙下的品质印记。几年来的科研实践让他学会做事考虑全面、细致、并坚持在能力内做到最极致。在叶玉胜看来,北理工的精神包含“树人”的理念,在校徽上就有所体现:这样的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和平鸽的昂扬气势定要冲破云霄,这般拼搏向上、不断进取的的精神便是具有北理工特色的印记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