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入学北京理工大学就读材料学院本科生,并在本科毕业后保送直博,继续就读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张晓雯,在2008年获得了代表着我校最高荣誉的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
本科时期的张晓雯,除了认真完成学业之外,还通过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她不仅仅是学院学习部的副部长,也是当时学校书画社的一员。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种体育项、运动会和歌咏比赛。一直到如今,张晓雯在工作之余,也依旧喜欢通过画素描、彩铅和练字等方式,不断地学习,并且充实自己的生活。
当被问起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的原因,张晓雯说,虽然攻读博士学位的期间对她而言也是有些辛苦的,但是那时她的研究方向做的比较好,发表了几篇文章,影响因子也达到了3~4,所以被学院推荐申报了徐特立奖学金。除了徐特立奖学金之外,她也因为学业优异而获得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设立的CASC奖学金。谈起最终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的感受,她率直地笑道:“当然开心了,因为还是学生的时候,经济状况不好啊。”而说起获得徐特立奖学金对她后期参加工作的影响,张晓雯语气变得郑重起来,“我觉得从读书到现在,自己最深的体会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不能有任何敷衍。就像是我们做实验,不管是什么结果,自己都要去追求真实,不能捏造数据,也不能解释不清楚一个数据。”
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期,张晓雯也曾感到压力很大。进入实验室之初,她还并不太了解科研应该怎样去做。“我们研究的方向要是基本上全世界人都没有做过的,因为别人做过自己再研究就没有意义了。有很多时候做错了还不知道怎样去优化,当时内心是很恐惧的。”有文章的压力,也有学业的压力,但是张晓雯并没有就因此退却,反而不断地适应环境,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思路,一步步完善自己的科研项目。“人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困难,但是一定要看的开,付出总是会有收获的。”回想起那时遇到的困难,张晓雯这样说道。
在张晓雯就读大学的时期,信息并不如现在这般畅通传播,她身边的人多数报考的都是比较传统的专业,但经过大学的深入学习,她也越发地偏爱这个专业。“人嘛,总是要适应环境并且从中学到东西。”博士毕业之后,张晓雯来到了中国航发航材院。因为航材院不单单只是理论研究,还有诸如飞机制件方面的产品研究,既有科研,也有生产,是一所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所。“可能对我而言,单纯做科研也非常好,只是没有这么实用。并不只是做象牙塔上的尖儿,自己学习的东西能够得到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她这样说道。
在工作过程中,张晓雯曾经承担过各种课题,并做过许多比较富有创新性的产品。她也常常需要对产品进行优化,使产品到达预期的性能指标。对她来说,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在每一个项目中,找到思路和方法,确定自己的方向,把产品做得更好。和在学校里跟着导师,埋头做科研不一样,航材院的工作不是集中精力研究要站在世界前沿的东西,而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里的科研,可能一是为了科研成果,也是为了国家的进步,去做一些非常前沿的理论研究,但是航材院不一样,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不一定要非常前沿,我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有用,要非常扎实可靠。尤其是在航空方面,我们不是要用最先进的东西,而是要用最可靠的东西。先把产品的可靠性解决,才去向高端推进。”
作为一名被保送直博的“女博士”,站在象牙塔顶端的女性,张晓雯却认为,“女博士”不是一个褒义词,但也不能说是贬义词。除了年龄之外,“女博士”跟其他女性没有太大区别,没有什么特别不好,也没有什么特别好,都一样要面临家庭和工作,都要花费许多的代价和精力去兼顾工作和家庭。在她看来,每个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所有人都需要去将自己每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在采访的最后,张晓雯说:“在北京理工大学待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严谨。理工大学是一个方正的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比较正直、一丝不苟。在很多岗位,我认识的同学对待工作都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这也是我心中的北理工精神。”张晓雯也对学弟学妹们寄予厚望:“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不要觉得不公平,只要你付出了,总是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