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她是刚刚踏入大学一脸懵懂稚嫩的小女孩,有害怕有迷茫;后来,她在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下跌跌撞撞地成长,寻找着更好的自己,享受着每一天的时光;现在,角色开始转换,她又进入了大学的课堂,站上七尺讲台,因为对教育的热爱坚持着最初的梦想。她是贺冬怡,成长中一步一步成就着更好的自己,感恩中学会了延续教育的意义,过有价值的人生,她一直都在努力。
学习中,尽力做到最好
1999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就读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贺冬怡,自入大学之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的期末考试都是专业排名第一。除了学习成绩好之外,贺冬怡也曾担任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在学校和系部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也在2002年获得了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
当回想起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的这一经历时,贺冬怡说道:“徐特立奖学金的获得使我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它就像一座灯塔,为我指明了继续前行和努力的方向,学习和做事情更加有动力了,也给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她做到了,不仅一直保持着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专业排名第一,也在学生工作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成绩。最后,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以总成绩专业排名第一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名额,使自己的人生向更高的阶梯迈进。
成长中,享受更多精彩
读大学的时候,虽然成绩很好,但贺冬怡绝对不是“死读书”的类型,她有点小骄傲地说道:“我会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时间,掌握方法、高效学习、丰富阅历。我觉得,好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非常重要。”除去上课之外的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贺冬怡选择了走出校园去做很多不同的尝试与体验,比如家教、礼仪、促销员等,偶尔她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北京各大高校转转,聚餐唱K,户外运动,正是这些经历丰富了她的大学生活,使她的大学更加的精彩,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大学生活不应简单的等同于学习,那样的大学太单调了,这里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学校和社会的交接点。当贺冬怡回想大学生活时,她说:“我感觉大学四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大学里,她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朋友,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功,更收获了成长的经历。那个刚考入大学时充满稚气的小女孩,是那么的弱不禁风,在大学中,不断地成长、逐渐地成熟,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与人沟通,学会了为人处世……那个小女孩长大了!有着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明辨的思维,快乐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有着勤奋进取、积极向上的心态,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难而上,挑战自我;有着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品质,做事情持之以恒,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这就是贺冬怡在大学里的成长,渐行渐远,遇到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感恩身旁同伴
“我的进步与成长和我所取得的成绩与荣誉与老师和学校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这是贺冬怡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在大学期间,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很多老师都对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师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严谨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开阔的思维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激励着她成长与前进。贺冬怡感恩这样的经历,感恩曾遇到的同学与老师,感恩母校的栽培和激励,她的这份感恩转换成了另一种力量。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她顺利地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就如同诗里的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时间匆匆而逝,她已经在教师的岗位上经历了十二个春秋,到现在依然热情不减。
贺冬怡说:“在工作过程中,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的思想一直鞭策着我,他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革命事业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学习的榜样。”努力做到“为人师表”的她,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贺冬怡说:“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勤恳敬业,履职尽责,甘为人梯。”她怀念大学的学习和成长的经历,也感恩着老师的教育和同伴的关爱,曾经小小的女孩一直在追逐着更好的自己,也传承着教育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