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7

【魏泽斌】不走人生寻常路,终成时代弄潮儿

北京理工大学1981级光电技术专业本科生、1989级博士、1991年徐特立奖学金获得者……当这样一些头衔全都加诸同一人,他的职业生涯该是怎样的?在大多数人的猜想里,或许,他现在应该被分配在某个研究院,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又或许,他现在应该成为了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研究攻克一个又一个课题……

 

然而,魏泽斌,却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而这个选择,让他成为了如今北京创思立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ECI)的创始人。而创思立信科技有限公司,在魏泽斌的经营领导下,已经成长为同类型企业中排名全国前三、亚洲前十、全球前五十的优秀企业。

 

魏泽斌在校期间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更是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并且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因此,在经过系内评定上报后,他成为了系里两位获得1991年徐特立奖学金的博士生之一。

 

 

“当然非常开心,感觉很荣光。领奖的时候很激动。应该说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忆起大学时期受到的种种鼓励和帮助,魏泽斌道,“非常感谢理工大的各位老师的栽培,也非常感谢系领导、教研室和实验室老师、以及师兄弟们的帮助和支持。没有母校和各位老师的培养和鼓励,很难想象我能有今天的事业。”其中,他尤其感谢的,是他的硕士导师邹异松教授和博士导师李德熊教授。在他硕士期间,导师赞助他参加了许多学术交流会,并且将十分重要的科研项目安排给他作为博士生课题。“在那个大家工资都很低的年代,给学生项目补贴的导师应该不多,我有幸遇到品德高尚学术严谨的导师,他们对我的教导使我终生受益,并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和传承他们的优秀品德和学风。非常感谢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感谢他们对我的宽容和厚待,我感恩终生。”

 

博士毕业之后,魏泽斌被分配在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总体部,参与研究东风系列运载火箭。那时科研任务不重,并且研究院鼓励在不影响科研项目的前提下承接外部项目。也正是那时,魏泽斌接触到了正轰轰烈烈蓬勃发展的市场,并在1993年“下海”,成为一名时代的“弄潮儿”。

 

当被问到是如何发现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契机时,他说道:“其实当时基本是被市场推着被动前行,根本不懂行业、市场、商机等等这些在当今非常普遍的概念。大部分‘下海’弄潮者基本是被选择,而不是主动选择。也就是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机会,而你恰好进入某个行业,只要能力不太差,就有机会发展。”在他1993年“下海”之时,也正是IT行业在我国飞速发展之时,大量软件进入中国市场,大部分来源于美国的英文版软件,需要被汉化后才能投入市场。而魏泽斌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入了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在他看来,任何产品销往国际市场都需要本地化和国际化服务。语言服务对促进和支持全球化贸易和合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并且,除了产品外销之外,在文化、外交、政治、军事国际交流中,语言服务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距创思立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已有二十一年,虽然公司已经成长为全国顶尖的企业,魏泽斌却说:“做企业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争取更好的业绩、登顶世界之巅是大多数创业者的追求和理想。”

 

对于本硕博寒窗十年之后才最终机缘巧合之下“下海”创业的魏泽斌来说,虽然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对创业有很大帮助,但从效率和专业角度来说,这样的帮助始终是有限的。因此他建议,本科期间需要更多的通识教育,同学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少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即可。如若本科毕业生并没有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目标,继续深造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同样,除非拿到VC投资或家里有财力支持,而且确实有很好的创业项目和可行的商业计划,否则大学期间的创业很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大部分人成长需要遵循客观规律,除了少数奇才可以跳跃式成长,也就是跳过知识和经验积累直接创业,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奇才,你还需要确定不是自我膨胀的那种‘奇才’”,魏泽斌谆谆而言。

 

大学生活对于他来便是一个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和价值提升的过程。“大学生活是我离开父母庇护独立体验人生的开始,教会我凡事靠自己的独立精神;大学生活是个大集体,教会我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活艰苦,教会我吃苦耐劳精神;大学班干部的经历,教会我担当和奉献精神;同学熄灯后的天马行空的思辨,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精神;失败挫折培养了我独立人格;大学生活还锤炼了我自信、自强、诚信、好学、打拼和不放弃的性格。”北理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教给了魏泽斌“做人‘德’字当前,做事‘精’字当前”的精神。采访结束之时,谈起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他写下精炼的四句话,打心底希望北理工的学子都能践行好徐特立精神,做一名优秀的北理工人:

批判思维独立人格、

追寻本真做回自我、

勤奋好学探索真知、

 大胆逐梦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