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7

【杨小龙】做北理人,干北理事

1985年,杨小龙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踏入北京理工大学的校门,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的将来是未知的,但并不是迷茫的;虽然少年孤身一人来到他乡,虽然北京理工大学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优秀少年,虽然少年心中也会忐忑,但他并不曾怯懦,并且他知道: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少年默默用功,刻苦坚持,在期末考试中名列第一,他将优秀养成习惯,在此后的测评中总能保持优异的成绩,最终在本科三年级时获得北理工最高荣誉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

 

困难就是拿来战胜的

 

在刚踏入校园时,杨小龙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他还是一个遇人发怵的男孩。但杨小龙知道,与人交流是学习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他需要作出改变,即使踏出第一步并不容易。但若想要看到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他是不惧挑战的。他阅读了许多与性格修养相关的书籍,探究并汲取其中的理论和经验,他看过戴尔·卡耐基所著《人性的弱点》,他读过“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他愿意跳出自己习惯的“安逸圈”,他努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即使今天杨小龙也依然在做尝试,如今他积极加入 “欧美同学会”并协助处理相关事务。在与志愿者的采访交谈中,杨小龙的沟通能力便可见一斑,他那侃侃而谈的气质让志愿者们大为折服,他的一番谈笑风生便是挑战自我的最好的见证。

 

另外,在杨小龙就读本科时期,由于国家在英语教学资源及投入上的有限,大多数同学的英语基础特别是听力及口语方面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杨小龙也是其中的一个。面对一门陌生的语言,面对长篇的晦涩外文,他知道逃避退缩是毫无用处的,于是他攒钱买来收音机,在宿舍楼和教学楼之间来往的路上举着收音机,听着收音机里的英文朗读对话,一点一点地跟着学习;为了检验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否有提升,他认真准备英语四级,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顺利通过,这样的阶段测试带给他掌握这门语言的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英语的掌握程度,这也成为他之后选择出国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困难,杨小龙从不惧挑战。他不仅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他更有勇气和能力将困难变成机遇,将短处填补成优点。

 

异国求学是为提升自我,回国发展一心报效祖国

 

1988年杨小龙在北理工完成本科学习,1992年获得北理工硕士学位,留校6年,严谨负责的科研及工作表现曾让他获得“优秀青年教师”的荣誉,但仔细斟酌后,杨小龙选择出国留学。因为一直以来,杨小龙都对自动控制相关理论研究十分感兴趣,在深入学习后,他发现许多外文原文书籍在对读者的思路引导及个人理解中有很大的优势。为了更好地利用这样的优势,杨小龙提前两年开始准备托福、GRE等相关语言认证考试,而后在1998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开展博士研究,浓厚学习氛围、便捷的文献资源服务、严谨的学术态度再加上杨小龙对知识的渴望及勤奋的学习习惯让他的专业素养及前沿创新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待学有所成后,杨小龙片刻不停地赶赴回国,他要学以致用,他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报效祖国的国防航天事业。2003年回国,至今已有15年,从一开始在总体一部工作再到于2015年担任总体设计师,从协调每个系统的分设计,控制、结构、系统的牵头结合,到风险控制、方案制定,将风险点化解,再以及关注团队成员的思想文化状态,提高研制团队的凝聚力,将“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努力践行实现到“大局、系统、严谨、争先、包容”的工作精神文化中……杨小龙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环节都尽力做到严谨细致,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但他从不畏惧这沉甸甸的压力;因为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番事业,更是国之使命! 

 

 

师恩之重,铭记于心

回忆起恩师教导,杨小龙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硕士期间,他师从万春熙老师,这是一位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倾听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一起解决的人生导师;还有祁载康老师,硕士期间杨小龙在做飞行器里电池方面的探究,想要找出影响电池各项指标的变化因素之中的规律,虽然在理论及验证上有可行之处,但杨小龙通过和导师们的一番讨论斟酌,提出工程实践中对影响电池的因素无法实现单一控制变量这一困难,他明白了从理论到工程实践还有一大步需要走,这也是杨小龙记忆中很深刻的宝贵经验。

 

另外,他对文仲辉先生的严谨态度也是敬佩不已,先生为《导弹系统设计与分析》写的手稿十分细致,如果检查发现缺失疏漏,则改后再字字抄写,以此充实和完善,先生的严谨治学让杨小龙受益匪浅。

 

杨小龙庆幸自己可以遇到这么多优秀的前辈,也对获得“徐特立奖学金”一直感恩于心;所以,他想把自己所受的恩惠传递给北理工更多的学子,他愿意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给各位学弟学妹:一方面,在学校里多多锻炼自己,包括为人处世、协调能力等,新时代的青年更要学会多样化发展。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机会有很多,做好多方准备,才能抓住契机!另一方面,不论做人做事,一定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灵活地应用知识理论到实践中去,做到各部分之间融洽和谐。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在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他的内心,杨小龙也希望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共勉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