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7

【高春清】做“北理工”人,干“北理工”事

高春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和199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分获学士和硕士,1999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起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现为学科责任教授,主要研究单频激光器、新波长激光器、光场调控技术等。

 

作为负责人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重点预研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SCI检索百余篇,论文被SCI 引用500余次。其中在APLPROLOE等刊物上的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项,出版著作2部,合编教材1本。获得部级二、三等奖各1项。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次受邀担任国际光电子领域学术会议中激光专题的专题主席。

 

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理事,是多个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先进激光技术》丛书编委、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激光与红外》、《红外与激光工程》、《应用光学》等刊物编委等。

 

 

看似水到渠成,实则默默坚持

 

高春清于19859月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开始本科学习,于1988年即本科三年级时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当时社会条件各方面还是十分艰苦的,基本没有社会类奖学金,高春清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先是得到了以工程光学系的系主任马士修先生命名的奖学金,而后顺利获得徐奖。三十年前的徐特立奖学金正值建立初期,和现在的评选制度不太一样;当时是由院系推选出各项成绩优秀、品德高尚的学生,通过有关专家老师的讨论评选出来的;所以学生并不需要在评选现场做成果汇报以及更多的展示,更多的是平时的刻苦学习得到的成果积累。看似自然而然得到的徐特立奖的荣誉,却离不开高春清一直以来秉持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求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老师们都看到高春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学习时一股子认真刻苦的劲儿,并对他的求学精神、待人品质加以赞赏。

 

虽然高春清谦虚地说“在自己上学时,各方面诱惑会比现在少很多,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学习上,从而有机会获得徐特立奖。”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就得做到比别人更能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这样的心性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从本科到硕士、从北京到柏林、从学生到教授,高春清始终坚守着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感谢师恩,传承师德

 

回想自己在北理工本科、硕士的七年求学生涯中,高春清十分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导,感谢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启迪和帮助。他谈到:“我对教研室的魏光辉教授对我的教育、指导仍然记忆犹新,以及德高望重的周立伟院士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把我往更高的层次培养。”

 

不仅于此,高春清也在以实际行动报答师恩,在马士修先生去世以后,其夫人仍健在,但是儿女不能常在身边照顾母亲,于是高春清抽出课余时间,坚持每周都组织同学来到师母住处,为年迈的师母打扫房间、帮忙购买生活必需品;作为一名学生,他尽己所能来报答老师的教导之情。

 

而后高春清在1999年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坚持回到祖国母校,现在担任北理理工大学学科责任教授。作为一位老师,他坚持传承师德,希望将自己的所学所得传授给更多的学生;距今为止,高春清所指导的研究生3人次获得徐特立奖学金,2人次获得王大珩光学奖学金,2人次获得周立伟奖学金,1人次获得工信创新奖学金特等奖,1人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人次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论文,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6人次获得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铭记北理工烙印,践行徐特立精神

 

“虽然获得徐特立奖时,徐老已经去世了。但是徐老对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而且徐老先生也是党史上著名的人物,是毛主席的老师;”对徐老的敬意也延伸为徐奖对自己的激励作用。在北理工学习工作了二十余载,他已然深深烙上北理工求真务实的印记:对于徐特立老院长思想的敬重,让他不仅要求自己“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也要求自己的学生这样做。他谈到“钻研、刻苦、认真,不浮夸,用最好的结果报答祖国,报答社会,这是我一直要求的,也是一直追求的。”

 

谈到北理工精神,高春清这样说到:“北理工的根来自于延安精神,有着深切的国防情。北理工作为国家重点院校,对外宣传一直以来都比较低调,总是做得多,说的少;北理工一直以来都坚持着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国防建设、国家发展做贡献”。作为北理工人,高春清不仅能做到自己践行徐特立精神,更在授业解惑中向学生灌输徐老的思想: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能搞浮夸,不切实际,学术上认真严谨,实事求是不断创新,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服务国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