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1

【朱慧时】向阳而生

有人说,太阳代表希望,有阳光的日子,希望离我们也不会远。做不到像向日葵一样追逐太阳成长,但我们可以捕捉些许阳光,光电学院的朱慧时曾经就是观测太阳的一份子,向阳而生,温暖明媚。

 

朱慧时,北京理工大学2006级光电学院本科生、2010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于2009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在北京理工大学,有一个教室,叫4002,;有一位教授,叫张忠廉教授。与十点就关门的自习室不同,4002的灯光,一直亮到十一点半。张忠廉教授给予了学生许多的感动,朱慧时就是其中的一员。

 

最初的4002,是张老师带实验课和竞赛项目的光电创新基地,朱慧时挑战杯的项目也是在这个教室完成的。“我在本科的时候就跟着张忠廉老师做挑战杯项目,主要做光电部分,做的是一个观测太阳的望远镜模拟系统。当时张老师已经七十多岁,每天晚上十一二点还在那儿陪我们做竞赛,早上八九点又过去了,特别辛苦,我们都觉得他太辛苦了,但是他一直那样,他想更多地指导我们,也愿意和学生们在一起。”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她的“挑战杯”竞赛项目最终斩获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除了带着学生做竞赛项目,张老师的奉献精神也十分令朱慧时动容,“我对4002的印象就是满屋子全是焊接电路的人。张老师在4002教室有个实验选修课,原本的计划是一个星期上一次课,我记得我本科快要毕业那年选课的人达到了顶峰,足足有六百多号人。张老师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上这个选修课,就排了五天课,天天都上课。”

 

于张老师而言,他的学生更像是他的亲人。“张老师给我们的感觉不像是老师,而是更像爷爷。第二天就要去北航做‘挑战杯’比赛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实验器材装箱准备,已经晚上十一点多,张老师把我们叫过去说:‘给你们点钱,你们买点吃的,放到展台后边,去那儿展示可累了,你们一定要抽空垫一点东西。’他对学生特别关心,想的特别细致。”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张老师最合适不过。

 

除了生活上的关心,张忠廉老师对朱慧时的学术指导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年轻气盛,年少的时候总会犯错,张老师总是特别包容年轻人,言传身教告诉她为人处世的道理。“当时做竞赛时,冲劲比较大,也没那么有耐心,遇到一点比较小的问题就会很烦躁。张老师却总是很耐心,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很多细活。当时有一个镜头坏了,稳相出现困难,我们当时束手无策,特别烦躁。张老师就会很细致地把镜头拆开,用特别小的小螺钉把镜头拆下来,告诉我们‘你看,就是这个地方出现问题’,然后又重新装回去。张老师会特别耐心地解决问题,还会教我们如何找到问题,而不是在那儿焦躁,更不是盲目地去尝试。所以,受张老师的影响,工作之后我也就不会那么毛躁了,遇到问题就会仔细想想问题出在哪儿,一点点追根溯源地解决,张老师对我的帮助是终身受益的。”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张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对于同一课题组的年轻人,她也会把当初从自己老师那儿学到的知识和修养不自觉地传递给他们,将张老师的教育思想传承下去。

 

朱慧时现在的工作主要做光学设计、机械设计等部分,受学校军工情怀的熏陶,她的项目也是跟部队、航天院等对接。“参加工作以后,发扬徐特立老前辈的精神,关键就是把校训践行好。学校做军口的项目比较多,这就要求我们要严谨、要踏实。即使有一些成果也是不一定被别人知晓的,所以做人做事就会更为踏实。”

 

科研之外,朱慧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热爱音乐的人。科技与艺术本是同源,表演的展示在舞台,科技的展示则是各类期刊。她自小练习钢琴,大学时候在艺术团服务中心做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工作,来到半导体所,她的琴艺、歌艺亮相于各个表演的舞台。都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还常常陪伴中科院研究所的离休教师打太极,修习传统武术,将温暖带给爷爷奶奶们。

 

受过阳光的滋润,才能呈现绚烂善美的生命,在生命辗转的光阴中绽放阵阵幽香,使香气充满颓凉的荒野。向阳而生,是朱慧时传递的正能量,从此,多了一处春暖花开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