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1

【许亮鑫】成长于尝试的路上

  “读书的时候,你有很多时间,你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找到你愿意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做十年、二十年的事情。”许亮鑫学长就是这样在求学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尝试过程中不断挖掘潜力,初试锋芒于现在的职业生涯中。

 

  转益多师是汝师

 

  许亮鑫学长,2007级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本科生,于2009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2016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职于孚惠资本,从事文娱行业的股权投资工作,现就职于碧桂园集团,从事房地产投资工作。

 

 

  古人云,圣人无常师。学长也有过很多老师,北京理工大学的郭燕文老师、董宇平老师,清华大学的危岩、冯琳老师……这些在学术圈赫赫有名的老师,也在他的大学期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带着学长走进实验室的,是大学二年级教授有机化学实验的郭燕文老师,“大二的时候郭老师带我们做有机实验,她觉得我和另一个同学成绩不错,做实验的态度也很认真,就向董宇平老师推荐了我们。”就这样,他结识了本科阶段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他的导师董宇平老师。董宇平老师的“聚集诱导发光”项目在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长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工作,也是与聚集诱导发光有关。“老师给我的课题是一个聚集诱导发光方面的尝试,恰好我的运气不错,做出了成果、发表了文章,最后保研了清华大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气的背后,承载着学长许多次的尝试,正如学长所说,“做出成果很多时候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另一方面也和做的方向、碰到的好运气有关,但是没有勤奋作为基础,肯定是不会有好运气的。”

 

  离开了北理,学长选择了清华作为深造的平台。在清华,同样也给了他很多选择的机会,给了他更加广阔的社交圈和眼界高度。“我在清华的导师危岩老师是一个很活跃的材料学家,活跃于学术圈的最前沿。另一个给我较多指导的老师是无机所的冯琳老师,冯老师是江雷院士的学生,她在油水分离方面颇有建树,我在清华的工作也和这个相关。”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这些可爱又可敬的老师,带着学长领略了学习、科研、会议论坛各个方面的美景,也更加坚定了他寻找自身兴趣的决心。

 

  学至于行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长的大学也是如此。身为良乡校区的第一届学生,学长这样描述:“我们是良乡的拓荒者,我相信每一个07级的本科生对于良乡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本科期间,学长大多数时间都在自习室和实验室,读博期间,他尝试了许多领域,最终决定从事投资行业。做实验和做投资,看似两件毫不相关的事情,学长却能在其中找到相通之处,“这两件事情都需要思考,明白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学长介绍,做投资需要收集资料,特别是收集数据和企业资料,整理出内部的逻辑关系,这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做实验的过程需要不断寻找前沿的研究领域,加以总结、深化,寻找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从宏观上说,投资行业需要了解这个领域的政策影响、市场规模、产业链、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竞争情况。从微观上说,需要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型、竞争关系、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抽象出企业的商业本质。维度很多,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从化学系博士生到股权投资人,再到地产投资人,各个领域的尝试、坚持与成就离不开学长的努力,“我在读博期间有意识地获取相关方面的知识,也参加了一些创业比赛,比如昌平政府举办的‘辰光杯’创业比赛,现在也转行做地产,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校对学长也有很大的影响。“北京理工大学对于我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很大裨益的,学校潜移默化地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处于一个不太顺利的环境中的,坚持下去是很重要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不论什么领域,不论什么职业,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在试错中成长,在探索中明晰,正如学长所说,“只有做下去才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