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1

【董涛】航天人,北理梦

  董涛,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3所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

 

  国防情,北理梦。北京理工大学以独有的历史特色和国防情结熏陶每一个北理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传承北理精神,书写北理故事。

 

  存国防情,做航天人

 

  董涛老师毕业后加入503所工作,曾担任信息传输与处理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天线微波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研究,在相控阵天线技术领取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内首次研发了32单元硅基激光相控阵芯片。关于相控阵天线设计、RCS减缩和激光相控阵等学术成果已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IET Microwaves Antennas & Propagation、 Electronics Letters,Optical Engineering,Sensors 等重要国际刊物上发表。目前共发表期刊学术论文39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董老师还负责国家高新工程相控阵天线的研制,获得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国家重点任务收发共用天线研制,解决了0.1波长间距强互耦条件下天线共生关键技术,该天线对应的发明专利“双频带双圆极化背射螺旋天线”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第14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先后主持863、科工局民用航天、原总装预研、军委科技委科技创新等多个研发项目,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董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取得一次次突破,为国防、航天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面临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选择,经济压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做科研,这也对他今后的工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一名航天人后,他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务实工作,不怕困难,实现一次次突破。老师提到,读博之后,人生的道路和将来就业的可选择范围也相对缩小,这需要在专业和心理上不断突破自己,找到一个突破点,为之坚持下去,成功往往就在我们坚持了最后一下之后,人生也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忆北理梦,念北理情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1995级的学生,董涛老师一直记得本科期间班主任方子文老师对同学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方老师一生专心于教学,淡泊名利,每个周末都会去宿舍看望学生,询问和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耐心为大家讲解将来的就业和人生规划。他回忆2009年毕业10周年,95级同学举办联欢活动时方老师还是本科时候那样关心学生,老师朴实无华的品质深深感染着大家,也鼓励董老师在工作中做一个关心体谅学生、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

 

  在硕博连读期间,董老师的博士生导师徐晓文老师对他的科研和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回忆到自己读博期间的生活,每周一次的组会让他有很大的收获,在互相学习和分享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徐老师鼓励学生坚持科研工作,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注重科研的方法,将具象的工程问题抽象成为理论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不断改进工作。

 

  董老师鼓励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注意知识和经验得积累,水到渠成,到一定的程度后价值自然会体现出来。他讲到工作之后的事例:单位研制的天线挂在战斗机下面在海上飞行的时候,出现一段时间的信号中断,外界怀疑是天线本身的原因;为了证明天线的性能正常,他们团队花了30万元建造飞机模型开展测试,同时建立包含飞机在内的超电大电磁模型开展仿真计算,仿真计算出的结果测试实际数据吻合良好,证明天线正常工作,也开创一条利用电磁仿真模型替代大型飞机实物测试的捷径,为产品研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作为典型国防、军工院校,北京理工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老师谈到北理工精神立足于国防、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特质,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这是学校的一种特色和传承,也是北理工赋予每一个学生的精神财富,鼓励我们立足于国防建设,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服务社会。董老师向我们展示他当时获得徐特立奖学金时颁发的镀金奖章和证书,他还在毕业前夕获得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优秀毕业生,这些荣誉作为认真科研和工作的证明,鼓励他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作为一名航天人,董涛老师从事关乎国防、国民经济建设的最前沿科研工作,为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发展书写着自己的北理故事。千千万万的北理人故事编织成为一个大的故事,叫做——北理梦。我们希望这个故事更加精彩,更加辉煌。

 

  寄语:祝母校在徐特立“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立足国防建设,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