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1

【吴晓兵】专注内心,突破自我

“北京理工大学的精神,是朴实内敛。北理工的气质让我学会踏踏实实低调做人。”接受采访时,这位现如今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做中高层管理的吴晓兵校友如是说道。二十余年以前,吴晓兵在北京理工大学本硕博连读,从本科阶段的车辆工程,到研究生阶段的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再到博士阶段研究自动诊断相关领域,随后,吴晓兵还去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攻读同一领域为期两年的博士后,才开始工作。他在北京理工大学担任了几年教学老师。担任老师期间,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不断摸索,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学术基础似乎还不够扎实,便选择前往澳洲坎贝拉继续深造。在坎贝拉,吴晓兵凭借着踏实过硬的数学基础和勤奋刻苦扎实的学习精神,成功进入了数据挖掘领域。

 

吴晓兵入校就读本科的时候,高等数学教学实行分AB班政策,一届里只有极少数人会被分到教学难度更高的A班,而吴晓兵正是其中之一。吴晓兵回忆起来,觉得,虽然当时学起来的时候感觉比较痛苦,需要花大工夫苦练,但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更高难度的学习过程让吴晓兵对高等数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凭借着比较良好的数学基础,吴晓兵在自学理论、提升编程能力的时候效率相对一般人来讲会比较高。至今尽管已过二十年有余,吴晓兵依然对许多微积分、线性代数的知识熟稔于心。大学深厚的高等数学基础让吴晓兵在随后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受益。

 

在这些年学习与工作的过程里,吴晓兵最大的感触便是:能够对自己诚实,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唯有对自己足够诚实,坦率地面对自己,承认“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才不会因为好面子就不懂装懂。唯有敢于直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真正实现自我的能力提升。

 

除此之外,吴晓兵认为,明确目标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既然自己已经完成高考,成功跨入北京理工大学的门槛,那就相当于已经抵达奋斗的终点,就可以松懈下来。但实际上,大学不过是人生中间的一个中转站,如果不能尽快找到新的目标而是选择就此止步的话,是会被社会甩在身后的。至于如何寻找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吴晓兵说道。在此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对通过网络追踪个人现金流感兴趣,那为了达到目标,你便会自发去学习爬虫技术。数据爬取下来以后,你还需要有好的算法来处理数据,否则难以从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而从数据中挖掘出信息后,你会继续钻研信息的分析,你会想办法回过头去优化前面的流程……就这样,一步一步由自发的兴趣推着往前走,时间长了,自然你的能力就提高了。

 

明确的目标需要跟脚踏实地的努力结合为一体方能发挥出最大功效。在吴晓兵参加高考前,他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英语听力。上大学以后,吴晓兵发现自己的英语是弱项,于是他便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吴晓兵本科四年都没有睡过午觉,将全部的午休时间用来记忆英语单词。他虚心求问,刻苦刷题,成功地在大二就通过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如果吴晓兵只是明确自己提高英语水平的目标却不为之付出足够的汗水的话,他的英语水平是不可能快速提高的。

 

吴晓兵热爱学习,同时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在大学阶段,他最喜欢的项目是中长跑。现如今,他每天都会游泳半小时,常常跑步,周末还偶尔会踢足球或者打羽毛球等。从大学起延续到现在的锻炼习惯给予了吴晓兵良好的身体素质。

 

吴晓兵的女儿现在十五岁,他给女儿的限制是每天只能玩手机不超过二十分钟。这在国内看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吴晓兵表示,类似的情况在国外很常见。法国立法禁止12岁以下的孩子使用手机;英国大部分学校都在入学协议上规定,禁止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手机;而芬兰更是从上游限制,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

 

    采访的最后,吴晓兵说了一段寄语:“微博上的明星也好,抖音上的普通人也罢,那都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生活与你我并无太大关系。不要被眼前乱七八糟的东西吸引过多的注意力,进而浪费太多时间。少玩手机,好好学习。”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吴晓兵一般,专注内心,扎实成长,收获一个不留遗憾的大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