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10

【杨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三国时期的智者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精神,也是杨军对于“北理工精神”的解读。追求真理、潜心治学,杨军在北理收获了属于他的芳华岁月。

 

  “行你所行”

 

  杨军,北京理工大学1994级应用力学系本科生、1998级硕士研究生,于1997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现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系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够收获代表学校最高荣誉的徐特立奖学金,杨军必是十分用功的。“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每天都上自习,风雨无阻。我们之前说智商、情商,现在说逆商,就是如何在逆境中做到坚忍不拔,这对我而言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之所以能够拿到徐特立奖学金,应该来自于这种长期的坚持。”都说近朱者赤,杨军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离不开学校的熏陶。“理工大学的传统就是脚踏实地、朴实无华,就是做实事。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努力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一种精神,变成了一种内在的修养。一旦养成这种内在的精神,就会一直践行下去,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巧的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与杨军现在任职的西安大略大学的校训不谋而合。西安大略大学的格言为“Veritas et Utilitas”,意为“真理与使用”,与北理“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德以明理’,是让我们去追求真理。‘理’不仅仅是知识,更让我们去追求真理。‘学以精工’,要求我们要术业有专攻,要在专业知识上做到真正的精、专、深入。”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这么一句话:“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杨军正是这样一个“行其所行”的学者,他的坚持、努力与钻研精神,使其出色地完成了在北理的学习生涯,也为其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君子不器

 

  杨军在本科阶段的专业是应用力学,现在的研究主要与先进制造有关,诸如机械加工、精密加工、微纳米加工,包括用传统的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增材制造等制造方式来加工结构表面、结构材料和结构器件,以及相关的应用如物联网和结构功能材料。

 

  杨军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力学知识,可以说是加工领域的基础。杨军说,“君子不器,你学到的知识就像水一样,其实放在什么容器中都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学问到一定阶段都是相通的,背后都是基本的几大方程,要说所有的工程问题都可以归结于解数学物理方程组,解那些控制方程、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等等,研究方法思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触类旁通,才能举一反三,才能直抵本质。

 

  君子不器,但“器”的形状,适合自己为佳。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杨军有自己的见地。“入门的时候,身为一个学徒,自己很难有一个方向,所以首先要跟着导师,后来才能对课题及其重要性有一定的独立判断,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形成,而绝对不是在入门的时候就有。所以我也想告诉新的研究生,入门的时候跟着导师脚踏实地地好好做,然后再培养自己的学术品位、学术判断,再确定研究方向、寻找研究兴趣。”

 

  当然,杨军也强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的获取方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同学可以更早地接触很先进的技术、知识、研究,可能会更早地做出判断,然而广泛涉猎知识的过程同样必不可缺。

 

  仰之弥高

 

  “本科主要是基础知识的教育,做研究主要在研究生阶段,所以才叫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引进门的阶段。”杨军回忆,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对他影响很大,而将他引进学术大门的老师,是宇航学院的胡更开院长。

 

  “胡更开老师是我的硕士导师,我跟着他做毕业设计,他对我的学术有很大的指导,长期支持和指导我的事业。当时胡老师刚从法国很出名的工程师学校回来,带回来了很先进的思想。我现在还记得他细观力学的课,讲的非常生动,一下就把我们带到学术前沿。”杨军对于老师的敬仰,大概就如颜渊对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称赞。

 

  有幸的是,胡更开院长也碰巧一同参与了我们的采访。谈到工业4.0的工作,谈到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杨军肯定了中国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基础,也提出了产业升级背景下需要引进人才以迈进知识经济的时代。胡院长补充道,差距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在于科学素养的形成,打好理论根基,追求科学原创,才能缩小差距。“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无怪乎杨军赞叹前辈的指导对其有“持续的帮助”了。

 

  回首现在,杨军的成就于吾等后辈也是“仰之弥高”一样的遥不可及,然而他们依旧脚踏实地为科研,朴实无华做实事。杨军这样“宁静致远”的品质,格外值得吾等后辈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