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获得博士特等奖学金,2013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2014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我是个很普通的人。”她却只这样形容自己。
她是黄利利,2009年入校就读于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生,在北理硕博连读,现在留校读博士后。
误打误撞,踏上科研路
高中填报志愿的时候,黄利利是听从了家长的建议,选择了前途一片光明的生物化工专业。
在读本科时,因为本科学历不是很出色,直接就业的话工作压力会很大,周围人都选择了考研,所以黄利利也静下心来努力准备考研。
至于为什么会来到北理工这所院校,也只是因为希望来到北京,而且相比较之下北理工的考研科目跟黄利利的本科院校所学内容比较相近,并没有更多更细致的理由。
“我来到北理工以后,我发现,北理的学生们好多在本科很早的阶段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为之努力。而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却一直处于一个比较茫然的状态。是工作还是科研?我压根儿没仔细去想过。”聊起选择这条专业的初衷,黄利利笑着聊起了自己从高考起误打误撞到现在的心路历程。
踏实刻苦,一步一脚印
在黄利利刚进实验室开始学着做实验写论文时,没有什么经验,会因为自己对实验步骤熟稔于心而在下笔时默认别人也都知道,就会不自觉地忽略掉很多细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拿给不是专门做过实验的人看时,免不了会觉得糊涂。导师会据此提出一些指导意见,可能只有简单几行,黄利利却要根据老师提的建议重新梳理修改整篇文章的脉络。
“我刚开始进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时,有很多地方都跟老师的思路冲突了。我最初还以为只是两个人想法不一样,可慢慢地做多了才知道,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的想法不一样,而是我没有达到老师的高度,所以在写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黄利利并不是每一次都对导师的指导意见完全认可,她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的做法不是错误,而只是另一种方法。可随着经验的积累,她才慢慢领悟到导师的高度。因此,黄利利十分感激自己的导师——谢海燕教授。“在科研上,谢老师是一位特别严谨、特别博学的好老师。在我科研遇到瓶颈时,她总能给我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可以进一步实践。”谢老师作为她的引路人,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
久而久之,黄利利在向谢老师提交论文前,会养成自己先检查多遍的习惯。而在跟谢老师讨论论文的修改时,不仅梳理行文脉络,有时候甚至连文章里那些语句的语法句型和标点符号都会反复斟酌。
她把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科研上,“我的研究生生活十分单一,基本是三点一线:实验室,宿舍和食堂。”正是得亏于如此勤奋刻苦、踏实努力的精神,她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可以发表出五六篇SCI,其中有三篇都是影响因子大于六的top期刊。
斩获徐奖,坚定科研路
刚开始到北理工读研究生时,每天的任务就是对着一些瓶瓶罐罐或者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做一些看起来枯燥无聊的事情。由于学习过于专业化,是寻常生活里基本不能接触到的东西,黄利利无法跟家人朋友们交流在实验室的点点滴滴。做完实验所能收获的成就感自然是巨大的,可实验卡壳止步不前的时候,黄利利难免会觉得沮丧。是徐特立奖学金的获得,让黄利利知道了自己的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的付出有人看得见,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徐特立奖学金所带来的认同感,让黄利利坚定了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信心。
薪火相传,弟子亦为师
黄利利现如今除了做自己的课题,还带了两个研究生,主要负责指导他们的实验。相对来说,因为他们做的实验黄利利之前都做过,所以带起来还算比较得心应手。在带师弟师妹做实验的时候,黄利利会写好详细的实验流程让他们照着步骤来做,等他们做完以后把结果告诉黄利利,然后她会去分析。如果做出来了,当然就可以接着往下做;可如果没做出来,黄利利会根据他们做的结果对事先制定的实验流程进行改善。
对比而言,当初黄利利的导师带她的时候,虽然她的导师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毕竟需要指导的学生太多,共计十多个学生,囿于精力缘故,很难做到给每一个人每一个课题都面面俱到,很多地方都需要黄利利自己独立探索。现在的他们跟当初的黄利利相比,少走了更多弯路,可以比较轻松就能实现比较快的实验进展。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愿每一个北理学子,都能如黄利利一般,扎实做事,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