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北理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就要问问接下来的这位校友了——
09年入校,12年拿徐特立奖学金,一直从本科到博士都就读于自动化学院,这样的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一直坚持在北理工科研这条道路呢?
谈起过去的经历,程思源校友是这样说的:“当时最幸福的当属大一大二时光,因为很自由,有什么想去实验的话,学校都会支持。大二并没有实验室,从一张桌子一张桌子搬,到现在图书馆地下室有了一个自动化学院的创新基地,很辛苦,但是很快乐。在大三大四并没有步入社会的时候,对未来人生规划并没有明确的时候,由于徐特立奖学金的激励,我决定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我们都知道,科研这条路是比较枯燥和辛苦的,那么使校友一直往前走的动力是什么呢?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动力,”校友说,“因为自己想去做一件事,所以不觉得辛苦,不觉得累,因为只有不喜欢的事情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当我们问起是否是因为热爱时,校友笑得很开心,说了一句“是。”
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程思源校友在本科时也做了一些十分有科研价值并且十分有趣的项目,比如大二时的智能家居项目、大三时做的用手机控制飞机飞行的项目、娱乐健身卡通车项目,以及大四时拿过一等奖的机器人。说到这些项目,校友说自己从接触设计,到电路,到程序,自己开发了一套系统,对自己有很大的锻炼。
自然,除了学习和科研,校友还是一个爱好广泛,并且乐于让其他人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的人。他爱打乒乓球和游泳,并且在大一大二担任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在大三大四去了科协,成为副主席,承担了学院的一些科技活动的举办,让对科技有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入手的同学参与进来。由此可见,校友不仅自身热爱着科研,也为科学的传播而努力着。
当谈起获得奖学金时的心情,校友说内心最多的是自豪,以及对自己的肯定,他也由此踏上了科研之路。那么奖金用在了哪些用处呢?校友笑了笑,说自己并没有特意用于某个特定的地方。看来,我们的理工校友都是这样两袖清风,看重的东西都是科研相关的呢!
这样一个两袖清风,对科研矢志不渝的校友在本科期间也受到了两位老师很大的帮助。首先是他大一大二时的导员,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也给予了许多渠道去接触有经验的校友学姐,参与到实验室中,因为校友自己很难找到,这也为后来校友做出许多成功的项目做了铺垫。然后是他大三大四时的班主任,当校友进入到老师的本科创新实验室,固定了一个共同创建项目的环境,也有许多一起工作的小伙伴。在后来校友成功的项目中,包括飞机,卡通车,老师给予的建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校友读研读博时老师也都给予了建议。
在谈完老师给予校友的帮助后,在18级萌新入学之际,我们也询问了校友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他说,有两点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重要,首先是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确自己的方向。因为每个人兴趣不一样,只有做真正喜欢的才能坚持下来。其次是寻求老师或者校友学姐的帮助,或者一些资源。在谈到对自动化的认识时,校友说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什么都学,编程,机械设计,电路,通信,系统,但不会很深入。所以当自己资源很少时要及时寻求帮助,图书馆有书,做项目需要资金,校级国家级有创新项目,需要自己常常去关注。
最后,我们谈到了如何传承发扬徐特立老院长的精神,校友认为: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在理工科的学习中尤为重要,答案直接,以事实为主。世纪的过程中先明确问题,明确问题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知道事实,然后再解决。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有很多很多书上没有的实际的经验和门道,从老师校友身上传承过来,再在接下来的过程传给学弟学妹们。
十年北理,逐梦科研,让我们祝愿程思源校友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中国发展路上一颗闪亮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