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06

【刘芳】北理作伴 青春无悔

  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1993级有这样一个学生,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也是支部书记......因为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荣获1995年度的学特立奖学金,也获得过院级、校级奖学金等一系列在校期间的荣誉。

 

  她的名字叫刘芳,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1993级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现在在挪威从事癌症研究和生物信息学这种新兴的高度交叉、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工作。

 

 

回念过往 不负韶华

 

  回想起1995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时的情景,刘芳说:能够获得如此高荣誉的奖学金肯定是非常高兴、开心的,毕竟这也意味着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同时,自己也清醒的意识到,虽然能获此殊荣,但这并不完全表明自己在所有方面都能做到很好,其他同学在很多维度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自己也感受到表率作用带来的压力,所以时刻提醒、督促着自己要把获得奖学金的荣誉做为激励自己再接再励继续前行的动力。还记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奖学金”是1992年在石家庄一中就读期间,当时获得了徐特立中学生奖学金,当时的奖金不多,但很珍惜这一份荣誉,因为自己喜欢读书,所以将所得用来买书充实自己,大学期间获得的徐特立奖学金,因为数额比较大,所以一半捐给系学生会回报学校,另一半用在其他诸如买书方面了。

 

  刘芳在校期间不光是学霸,学习成绩好,也参加了比较多的社会活动:担任支部书记、参加了各种社团,业余的兴趣爱好也丰富多彩:书法、乒乓球、旅游、阅读各类书籍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增长了见识,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通过这些活动也让自己的大学生涯更加的绚烂。

 

学业有成 不忘恩师

 

  能获得这些进步与荣誉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培养,她这样说:当时的班主任程震先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她的敬业、谦逊、朴实等品格都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影响。她不仅在学业方面通过言传身教耐心、细心的教导我们,诲人不倦,而且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了我们很多温暖的关怀和帮助。

 

  六年半的在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时光(四年本科,两年半硕士),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在学校收获了不单单知识方面的东西,最大的收获主要是在学习方法上:学会了怎样独立的学习和钻研问题,最后并成功将这些问题攻克。当时学习到的具体知识内容,日后如果不用,很可能就在记忆里逐渐淡忘了,但是当时培养出来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会受益终生,在学校还培养了自己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让我知道了应该在博与专的结合上,掌握平衡。

 

理工精神 伴我同行

  

  在谈到北理工精神的时候,刘芳这么说:求实,拼搏,勤奋,这六个字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还有徐特立老院长的教育思想:徐特立徐老是北京理工大学前身1940年创办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的主要创建者,是北京理工大学特色文化形成的代表性人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自然科学院为试验田,把“教育救国”的主张转化为服务“抗战建国”需要的办学实践。让延安自然科学院成为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的摇篮,他为革命事业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自然科学院的工作实践中,徐老创立了丰富的一系列具有科学性、革命性、群众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与重要来源。北理工是徐特立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实践地和传承地,继承发扬徐老的精神血脉,是每一位北理工人的天然使命,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徐老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代表了北理工人共同的精神底蕴和文化品位。

 

  2000年毕业离开学校后,并没有在与电子工程直接相关的领域工作,而是把在电子工程专业学到的信号处理等理论知识,结合到了生物化学分析数据、基因表达数据、测序数据等数据处理工作中、在癌症研究和生物信息学这种新兴的高度交叉、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工作。在这些工作经历中,北京理工大学培养自己的勇于求知、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就给了自己很多的帮助,让自己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