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05

【李浩】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2015-2016学年徐特立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2016年全国“创青春”金奖、“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这些重量级的奖项都属于2016年徐特立奖学金的获得者、2011级本科生、2015级硕士李浩,他用他的成长轨迹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竞赛奖杯铺筑科研之路

 

身为高校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作品竞赛最高平台,只有真正参加过比赛的人才会知道,能够在全国“挑战杯”和“创青春”比赛拿奖,是需要经过怎么样的层层选拔,而收获这两个比赛的大满贯,更可谓是难上加难,而李浩却做到了。

 

由于酷爱无人智能车,李浩自从大二就开始进入无人智能车车队接触相关方向的研究,自从大四进入导航实验室以来,一直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谈及“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他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的时候,刚刚大四,才进入导航实验室,没有太多参赛经验,对已有的无人车平台也不熟悉,导师杨毅老师针对当前的技术潮流给了他很多想法。在导师的指导下,团队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也参加了很多比赛,后面慢慢熟悉了比赛氛围、技巧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之后的比赛才不至于像当初那么慌乱,积累过经验之后就不会那么陌生。

 

在“挑战杯”和“创青春”竞赛答辩环节,李浩分享了自己能够获奖的一些经验,首先是作品要优秀,这是最重要的。作品需要引领当下技术潮流,而且需要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当时做的项目是自主泊车系统,就吸引了懂技术的评委和其他领域的投资人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作品实际涉及的一些技术都是很有含金量的,也产生了很多论文和专利,这些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其次是临场发挥的技巧,这需要不停地练习,不停地找专家和老师指导、提问、培训,反复磨练、预演多次,才能考虑到几乎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才能准备的比较充分。

 

李浩不仅自己参加了竞赛,而且将很多比赛引入了学校的视野。除了“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比较知名,当时有许多比赛在学校并不是很知名,参与积极性不是特别高,比如“创青春”、“互联网+”等等,李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将经验留给了之后参加的团队,让这些比赛为大家所熟知,近几年学校在这一些竞赛中也慢慢有所建树。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谈及北京理工大学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特质,李浩强调了“务实”这两个字。“北京理工大学给我的感觉就像大地一样务实、宽厚又不可或缺的感觉。我们学校做的工作都偏向国防领域,很多优秀的项目都没有办法张扬,慢慢接触可以看出我们学校是有很深的积淀的。我在学校这七年学到了很多。”

 

获得徐特立奖学金,对李浩寓意深远,在获得徐特立奖学金之前,只知道徐特立老院长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第二任院长。获得奖学金之后,对徐特立老院长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但是感触最深的是,以徐特立老院长的名字命名图书馆、学院、奖学金,其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将老院长求是务实的精神传承下去的。在答辩的时候听到王越院士的一番话,令李浩受益匪浅。王越院士认为,徐特立奖学金评选的标准不在于文章发的数量多少,而在于这个学生在其研究领域的贡献。这才是学校想要推崇的方面——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研究,这可能也是当初徐特立老院长的想法吧。作为学生,目标不一定是发表很多篇论文,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做很多不一样的工作,在哪一方面做好,都很厉害。

 

 

李浩也传承了北理人“务实”的精神。在竞赛中,李浩和他的队友们从写材料、做项目、改代码、拧螺丝、做仿真、实验开始,一点点地将自主泊车的平台完善。在现在算法开发的工作中,李浩也是秉持务实的态度,将技术基础做好,使得产品更加实用、可靠、安全、有效,其他的收获也就水到渠成了。

 

行者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李浩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他将其本科学到的知识用在了研究生阶段搭建的无人车平台上,并收获了“挑战杯”和“创青春”的大满贯。在学生生涯如是,在工作中亦然。李浩现在从事的工作是京东无人派送车的研发。他介绍,京东物流的无人派送车,主要是社区或者大学校园中短途配送的小型机器人,与无人驾驶的核心技术息息相关,有很多学校已经将无人车投入使用。

李浩身体力行,以其竞赛经历和工作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学以致用,知行并进”的精神。李浩身上展示出了徐特立老院长的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北理工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