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双手捧着光芒,在北理走过的这四年,饱含敬畏,充满力量。时光流转,在过去与未来之中,奋斗路上留下的石印铁痕,凉薄甘苦,仍在愈来愈清晰之中刻画着未来。相信没有过去不可逾越,也没有未来不可抵达。
陈馨怡,2013级光电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荣获徐特立一等奖学金第一名,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工信部创新创业奖学金团队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曾获得光电学院最高荣誉周立伟奖学金。
当谈到徐特立奖学金对自己的激励作用时,她说,“这是一个对我精神世界来说强烈的冲击,它让我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审视自己。我第一次勇敢地相信并可以告诉别人我可以。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更不是用来哗众取宠,而是来自一个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来自对拥有能做得更好的能力的肯定。我不是仅凭借个人能力获得的这份荣誉,更像是对我所在圈子生活状态的一份嘉奖,是我和周围帮助过我的师友们共同作用的结果。让我有更大的期待去融入状态更好的圈子,受到更多积极的影响,不断提升眼界和能力。我们可能就是在不断地融入,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改变,然后不断的提高,又进入下一个更好的状态,这就像是一个正反馈。”
克己明理,塑精工之匠
大一刚入学的陈馨怡并没有设想过自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对她来说生活是简单的,该学什么就学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做成什么样就努力做成什么样。身边的人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的优秀,她选择正视并接受,接受客观存在的基础教育和个人天赋的差异,理解差异,尊重差异,然后转化成反思和提高的动力。。在她的世界里,应保持对个人壁垒和瓶颈的主动认识,自己可以不是最好的,但就算是拼命,也绝不能甘居下等。对优秀的追求不能总处于算了就这样吧的状态。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她用自己的故事提供了一条如真理般的捷径:认真地把该做的事做好,并常常进行反思,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审视自己的选择。不热衷英雄主义,反对狂热的理想主义,但同时坚信人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不在于战胜别人,或者战胜环境,而是战胜自己,对自己负责。
恩师重道,谢一路相伴
两年前光电赛备赛期间,也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天气,陈馨怡回忆说,张忠廉老师,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始终坚守在机械赛和光电赛的辅导岗位上。那天雨下的特别大,很多同学都因为天气原因暂缓了进程,我们组还是照常去4002继续备赛,以为不会有任何一个老师会来,但是到晚一些的时候,张老师还是来了,继续进行辅导工作。回忆起那天,陈馨怡依然十分感慨,一位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没有义务把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学院和学生身上,但他依然这么做了。一个老人用这样的精神坚持着,让学生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光电赛期间,有老师和队友的帮助,有各各方面给予的支持与鼓励,这个国家一等奖对于陈馨怡来说,是饱含感激和珍惜的。没有夸大自己的能力,而是更多地去感激那些把幸运带给自己的人,那些影响自己的人。世间苦进,将如山之沉稳的理性深藏于心,同时也要有如水之柔情去感悟,去铭记,以此不断前行。
母校精神,育少年气魄
在陈馨怡眼中,母校的低调与专注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老师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对于教育和学术的投入;从学校的角度,虽然为国家,为国防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却没有在任何场合或平台上看到过分的宣传。也许母校就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学校就是用来学习的。她认为,很多浮华的东西是不需要在这个年纪去考虑的,我们只需要学习最基本的,最传统的,一些中华文化里应该坚守应该传承的东西,或者说就是一股少年气。感染该感染的,坚持该坚持的。所谓处世之道、社会之学可能迟早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不需要一定在学校里就学会。大道至简,少年之气,是学校感染学生的一种最朴素,却最诚恳的品质。低调专注的背后,是有目共睹的更深一层的坦诚。
相信所有的告别与开始,都将是一种砥砺。坚持所坚持的,做最简单的选择,别怕,时光看得见。相信所有的告别与开始,都将是一种砥砺。坚持所坚持的,做最简单的选择,别怕,时光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