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于己,是不断积累,刻苦努力;于人,是以诚相待,真诚付出。
赵小川,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01级本科生,2005级博士生。在读期间,课程优秀率达100%,2002-2005年连年获专业一等奖学金, 2007年获研究生创新基金,2008年CASC博士生奖学金,2009年徐特立博士生奖学金。曾获2009年北京市“挑战杯”学术竞赛博士生组北京市一等奖, 2009年北京市发明创新奖, 2008年度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五四学生科技奉献奖,2006-2007年度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党员,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
点滴积累,循序渐进
徐老在谈到读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在无形中与赵小川认同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好切合。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积累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动笔记录方面。谈到在校做科研的那几年的时候,他说自己会及时将在科研以及生活中突发的想法记录下来,这些想法在科研上会给你有所启发,有时候你的文章的创新点就来源于此。他在读博的那几年中,有关科研问题的一些心得总结和想法,记录很多。
每个人都是从一点一滴成长起来的,没有不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幸福。刚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自己基本上是一个“门外汉”,不仅对研究领域的很多知识不了解,而且对做科研的方式方法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都知之甚少,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面对压力,他没有慌张,他多方位分析自身的不足,找出自身的差距,及时总结自己的工作,关注科技前沿发展趋势,了解同行动态。从一开始不懂的状态,慢慢成长为对所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以致逐渐站在科技的前沿。从一开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听报告,到后面自己在大会上做报告;从一开始羡慕别人拿到很多奖项荣誉,到后面成为自己最初羡慕的那类人;从一开始不喜欢开口说英语,到后面强迫自己站在英语演讲比赛的舞台上。这些一点一滴的积累,在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的时候都得到了很好的认可;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让赵小川从一个科研的“门外汉”,变成了有所成就的学者。
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来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在当前现实的狭隘基础上,有高尚理想,全面的计划;在一步一步行动上,想到远大前途,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才能有所成就。
待人以诚,融洽相处
在谈到徐特立精神的时候,赵小川认为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脚踏实地,要用心,要踏踏实实去做,要真诚,要奉献。在读博期间,博士班里的同学在一起度过了很多开心的时刻,过生日,办活动,外出旅游,班级聚餐,还有做科研等等。大家用最真诚的心去经营这个大家庭,去对待大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这个大家庭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班集体的称号。
真诚付出,收获无限
2008年8月28日,作为02310801班的班主任的赵小川,迎来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自己的29名学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08级新生的班主任,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在这个从高中向大学转型的关键期,“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一些问题,如 “加强沟通与交流”、“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便成为在开学后一段时期内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好的问题。
还作为博士生的赵小川,存在毕业与工作的双重压力。在决定是否同意学院安排担任班主任的时候,他又收到了MIT做访问学者的邀请。一面是教书育人的重担,一面是自己前途发展中不可多得的机会。该何去何从,很难抉择。面临科研中重大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失眠过的赵小川,在这个时候,失眠了。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材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本着自己心中的初衷,他最终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
在担任班主任的期间,赵小川十分注重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及不同同学的性格特点,赵小川采用班会、个别谈话、书面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通过交流,赵小川和班里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一种默契,在享受着学生对他的这份信任,同时努力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天,到学生们毕业,赵小川一直陪伴着他们成长。从入学时的引导到毕业之后的发展选择的建议,赵小川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着这份本职工作。四年的陪伴,带来的是终身的陪伴,在校时他们是师生,毕业后他们是朋友。
点滴积累,带来的是一个人循序渐进的成长;真诚待人,你收获的是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和大家相识、相知、共同进步,是人生又一笔宝贵的经历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