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之上,更需要有担当。无论是本科、研究生、还是工作以后,杨毅在他每一段人生经历上都挑战自我、追求极致。
8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与杨毅的见面是在北京金融街的一处五层办公楼会议室里,窗外亦是车水马龙的长安街——这是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的所在。作为股份制银行的头把交椅,公司的一切显得紧张而忙碌,以亿元为单位的数字随处可见。银行经营的是风险,风险控制是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的核心。作为招商银行北京分行最年轻的高级审贷官,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显得斯文谦和、专业干练、充满自信。2018年8月,他刚荣获了招商银行总行年度“金牌讲师”(全国每年仅10人),这是杨毅在招商银行工作的第5个年头。
“其实我是咱北理工的工科男”
如此成功的转型,很难相信我们手中有限的资料对于杨毅的记录。
“其实我是咱北理工的工科男”。
杨毅于2010年本科毕业于北理工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并辅修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得工学、管理学双学位,以优异的成绩和在校表现获得免试保送研究生资格,进入自动化学院陈杰、窦丽华教授牵头科研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杨毅无论是专业成绩和在校表现都非常抢眼。2013年毕业,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的硕士学位,他为自己交上了一份底气十足的成绩单。
除了专业前5%的gpa排名,杨毅还在班级、学院中一直担任主要的学生干部。“大二大三那两年真的挺累的。一是像咱们学校大多数专业一样,自动化专业的课业难度和强度在那两年一下就上来了;二是平时的晚上和周末还要上双学位的课,时间上就比较紧张了;三是学生工作其实非常繁杂,除了一些大型活动的组办,更多的是大量的日常协助学院和辅导员的辅助性工作,要做好其实也挺费心思花时间的。但现在回想起来,的确非常充实,那个阶段对于我办事效率的提升、工作方法的总结的能力提升和经验积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无可替代。”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用他的话说,成功没有偶然。即便是现在在金融行业每天紧张的工作节奏,那两年对他的帮助都是巨大的,很多习惯是那会儿养成的。
巨蟹座的他在生活中是一个充满乐趣的人,“一个有趣的人,多半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杨毅热衷于体验生活,在过程之中丰富着对世界的感知,也为工作和学习注入了更多的动力和活力,他曾在中央电视台高尔夫网球频道兼职担任网球赛事的直播解说工作,曾直播解说温网、美网大满贯等多项赛事,解说赛事的最高级别是某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大家都说我是一个比较阳光的人,我认为爱好广泛让我更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曾每年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高校网球联赛,2011年获得男单第5名,并带领校网球队获得团体第2名,这也都是迄今为止校网球队取得的最好成绩。“文体活动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这份重量很重,所以我其实很感谢北理工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全方位的环境。”杨毅如是说,自己工作中的敢于挑战、狼性精神,都与自己在球场养成的敢打敢拼的作风密不可分。在他看来,大学对于学生的教育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合上书、走出去,多参与一些对于个人性格的长期养成、身体健康有所助益的活动。
恩校良师的帮助
时间的指针拨回十年前,2018年,大三的杨毅获得了“徐特立奖学金”。
“是啊,这么一数,都十年了”。弹指一挥,十年间,或许物是人非,但传承,是不可磨灭的力量。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最高荣誉,徐特立奖学金的含金量毋庸置疑。
“我觉得作为理工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能拿到这个奖,首先感到的是无尚的荣誉。荣誉背后,是无形的力量,除了肯定和鼓励,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鞭策和约束吧,会更加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得到学校颁发的徐特立奖学金后,杨毅心中便增添了一份力量,这份力量来自于学校的,同时也是是徐特立老校长精神的传承、发扬。
在聊到哪位老师让他记忆犹新的时候,杨毅说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位老师,倒不是本专业课上的教授,而是一位是当时的辅导员宫伟光老师、一位是人文学院的贾晓明老师。
“从本科来讲,辅导员我觉得是接触自己最多的人,与其说是老师,但更是老大哥那种过来人,更为我在面临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遇到迷茫的时候,提出很多建议,给予我最大帮助、指导的人”。杨毅坦言,我们每个人从高中进入大学,从最初了解大学的规章制度、生活面貌,到后来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设想,再到最终一步一步去落地实施,这些都离不开辅导员以他的经验和视角为我们带来的信息。“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当时的辅导员宫伟光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
“还有一个老师,不是我们自动化学院的,是我在大一上的一门通识选修课“心理学”的人文学院的贾晓明老师”。对于贾老师,杨毅不吝赞词。“我觉得通识教育其实是国内教育和国外先进西方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的部分。国内高中的教育,虽然近年已经逐渐加大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整体看,还是应试为主的。这使得绝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接触到与数理化文史政以外事物的机会非常有限。”大学中开设的比如电影赏析、心理学等人文通识课程是杨毅非常喜欢的课程,“这些会让一个人,学会思考。像拿着手术刀,剖开自己,认识世界。”“如果现在让我再来一遍大一大二的话,这些课程,我可能会尽可能地去参加,即使旁听”。或许也正因如此,将杨毅逐渐成为了一个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专注而全面。
进取心与荣誉感
进取心和荣誉感是杨毅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期间获得的宝贵财富,以至于工作后,不管在哪个岗位,力争上游都已经成为了他的自身习惯。
“进取心是一个人,之所以会能够不断学习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在自动化专业,或者说在整个北理工,优秀的学生非常多,因此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当中,如何对自我要求,靠的就是进取心吧。”
“荣誉感方面,我想说的是,一个人所在一个集体、一个团队,那这个人就会被贴上这个集体、这个团队的“标签”。比如说,走入社会,由于我们都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那么别人就会为我们贴上北京理工大学的“标签”。那么之后我们的所有表现、所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都不会仅停留在我们个人身上,都一定会或多或少地上升到北京理工大学的高度。”因此,在杨毅看来,徐特立奖学金的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对他来说,都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份重量,一份为不让集体因自己而蒙羞的责任心、使命感。
传承——德字当先的北理精神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杨毅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行,这是应该始终提倡的价值倡导。采访中,杨毅谈到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疫苗事件,对此深恶痛绝。“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沦丧是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如果脱离明德精神,将失去正确的方向,今天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网络犯罪,莫不如此。
说到个人对于北理工精神、徐特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杨毅十分谦逊。“我觉得传承两个字的分量可能太重。我只是众多北理工普普通通毕业生的其中之一,将传承两个字用在自己身上实在愧不敢当。但是我觉得,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每份工作、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是我唯一能做并且能够保证尽力做好的”。“达则兼济天下”,又不忘独善其身,为他人眼中的母校增光添彩,用自己的方式,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以北理精神为一面旗帜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