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04

【曹宇】乘风破浪,求索不止

作为良乡第一批入住的学生,“开疆拓土”,在这个“一穷二白”的校园里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曹宇勤奋学习,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主动开展学院以及学校在良乡校区相关学生组织的组建。踏踏实实通过自己的学问知识和努力去证明自己。

 

曹宇,软件学院2007级本科生, 2008-2009级徐特立奖学金获得者。曾经获得2008年国家奖学金,2009“中科杯”全国软件创新大赛特等奖,2019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2010CASIC航天科工奖学金。

 

 

辩证创新,工匠精神

 

徐老生于187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为家境贫寒,徐老一边教习蒙馆,一边兼习科举,苦读八股,但他反对秀才学的死八股,他立志求真知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他甚至制定“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一心“读书求学问,进不进学不去管他”。在博览经史子集的同时,积极阅读传播西方文明的书刊,特别喜爱针砭时弊、议论时政的文章,进而觉得自己要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到更广阔的天地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考上师范学校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徐老这种积极求新,不断审视自身的创新精神对曹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在生活和学习时有一种创新的意识,要去想更多,要去尝试更多,用更好的方法给世界带来不同的东西,在事情上个更多的进行辩证思考。

 

八字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在做人做事方面造成了学校的性格以及北理学子的性格。一方面,学风非常的踏实,从不同方面感染学生要吃苦耐劳,对待事情要兢兢业业,能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塑造了学生一种相对比较单纯的品性。从做事的角度说,是在培养一种造物所必需的工匠精神,对着计算机认认真真地做工作,单纯的跟各种软硬件打交道,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去做学问,做研究。从处世的角度说,在工作岗位上,有的时候生活会带来一些暴击,静下心来其实是挺不容易的。当看到其他人做的一些事能懂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可以理解,但是自己做不出来。这个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本性,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灌输教育的一种思想,要求学生踏踏实实的,学以精工,要靠自己的学问知识与努力,去证明自己,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而不是更多的通过其他方面的捷径,这也是学校对曹宇影响很大的一点。

 

启蒙之恩,指引之深

 

教授C语言程序设计的陈硕鹰老师,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可以说是曹宇的引路人。刚上大学,大家都想去学面向对象的语言,或者说是更新更高级的语言,但是陈老师坚持要开这样的一门非常基础的C语言课程,教授学生在程序方面的基本功,让大家今后在学习其他程序语言时,觉得轻松很多。从这一点上讲,陈老师培养了曹宇在计算机方面的悟性,启蒙了他在计算机领域的学习。陈老师Fortran语言时代很经典扎实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思想,上课很风趣幽默的风格,用和大家聊得来的语言来给大家上课,激发了很多同学对于程序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陈老师在科技创新方面给曹宇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和帮助,鼓励他多去做一些科技创新方面的东西,大学不是光要闷头学习,还可以多参加一些比赛,锻炼自己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能力。

 

另一位对曹宇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是研究生阶段的导师王崇文老师。研究生阶段课程相对本科来说比较轻松,跟本科课程有一些重复,相当于在本科的基础上有一个更深的研究,所以在课程上学到的新知识有限,主要从导师那里学。导师提供的一些项目以及科研机会,包括和企业合作的课题,额外的资源,还有实验室的资金方面,为学生研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学习上给了曹宇相当大的帮助。

 

并肩作战,不惧挑战

 

大一大二在良乡的时候,还没有开通地铁,去中关村一趟很麻烦也很辛苦,但他还是坚持去中关村听学长们准备的一些学习素材,回想起那段日子,曹宇非常感谢学长们的付出。到大三大四的时候,曹宇集中参加一些比赛,大概一年同时参加两到三个比赛。不同于别的学科,软件设计是看不见实物的,形式就是一串代码。每个人负责一部分,从整体设计,到流程运行,大家压力都非常大。当几个月后第一次看见大家共同编写的程序在电脑上运行起来的时候,巨大的成就感与激动的心情也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在科研比赛的过程中,曹宇也曾因为压力太大而不想坚持下去。队友间的温暖的鼓励与理解,让他慢慢调整好心态,逐步走出低谷期,选择继续坚持下去,最终团队也在比赛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经历过那段日子之后,会明白比赛带来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对心态的磨练,磨练一种抗压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当战胜了巨大的困难之后还有一种自信的沉淀,相信自己在今后也可以笑对挫折,不惧挑战。

 

    感恩母校,牢记师恩,带着学校赋予的学识与精神,砥砺前行,踏实做事,不断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努力做出自己的那一份贡献,为自己的人生不断增添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