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04

【卞达】用兴趣铺就数学之路

  徐特立老先生说过,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徐特立老先生教书育人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北理工人,卞达亦深受其鼓舞。春播种,秋收获,经过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刻苦努力的学习,他圆了自己当初的梦想,“成为一名将自己对数学的痴情传承下去的人民教师”。

 

  坚持对数学的热爱不动摇

 

  卞达,2006级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2009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本科期间综合成绩位于专业的第一名,现担任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部的一名数学教师。看似平常的经历,期间凝聚了他勤勤恳恳的努力,以及他对于数学的挚爱之情。

 

 

  人们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在卞达身上再好不过。不同于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提起数学就头晕脑胀,他自小对数学就十分热爱,在各类数学竞赛中斩获头筹更是如家常便饭般常见。然而,他在北京理工大学最初的专业,却不是数学。

 

  刚入学时,卞达被分到了管理与经济学院进行会计学的研究。与经济、金融有关的专业,多少人梦寐以求啊!他则不然,“管理学院只学习微积分(B),这不是我想要的”。于是,卞达便借了课表,旁听方丽萍老师、王杰老师的数学分析课,大二便转至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直到现在,他回忆起奠定了他大学期间所有研究基石的数学分析课,依然记忆犹新,“大一这一年我听了方丽萍老师和王杰老师的数学分析课,方老师的教学更加规范、标准、规矩、亲和,王杰老师上课有激情、要求也更严格,我受他们的影响比较大”。

 

  微积分与工科数学分析,恐怕是大学基础课中的“拦路虎”,关于“怎么才能学好数学”,卞达首先肯定了天赋和兴趣的重要,“学好数学,首先要有天赋、有兴趣、有热情,要肯吃苦、肯钻研,遇到困难要有解决困难的毅力”。也正是由于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严谨精神和热忱之情,才支撑着他在看似枯燥的数学海洋中流连忘返并继续将对数学的热爱传递下去。

 

  学霸宿舍养成记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磨灭。身为人民教师,谈及大学对人格的塑造,卞达认为需要在进入大学前将基础练就扎实,在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的品格也影响周围的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秀的人总能互相影响,谈起自己的宿舍,他十分自豪,“我所在的宿舍,总是早早地就熄灯,作息特别规律,舍友也都互相督促着学习,也因为成绩优异,在大学二年级我们宿舍拿到了学风优良宿舍这一荣誉。大学毕业之后,我的舍友们四个保送,一个出国,一个也顺利考上研究生,都有一个很好的归宿”。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卞达的优秀,还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新事物的好奇。不以学分为导向,大学这几年他学了超过学分一倍的选修课,广泛涉猎知识,令他受益匪浅。就这样,大一学两个专业的课,大二学两个年级的课,大三包揽感兴趣的选修课,在马不停蹄的奔跑中,卞达找到了他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拿到徐特立奖学金,也更激励他向老校长看齐。

 

  饮水思源,回报母校

 

  对于卞达的职业选择,也许有人不理解,然而他有自己的坚持,“高中老师的职业,虽然对科研的贡献不大,但是我喜欢我的学生、喜欢我的工作,我希望能够将对数学的一点感悟传递给学生”。

 

  对于中国的应试教育,自然希望能够分越高越好,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事。高中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工作重心也应该是学生的发展,不能总是盯着成绩,需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是卞达的坚持。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也是以讲道理为主,循循善诱,身为教师的苦心跃然纸上。

 

  饮水思源,卞达成为老师后,常穿着带有北理标志的衣服上课,同学们耳濡目染,也纷纷爱上了这所学校,以考上北理为荣。但是,他最看重的,还是同学们自己的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学校,同学们想考什么学校,主要是根据他们的志向、能力加上自身努力进行预判,我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对于与北理志向相符的学生,受我的影响,他们也愿意冲一冲北理”。

 

  卞达执教的八一学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母校,总书记曾在那儿度过小学和初中的时光。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卞达所在的学校看望师生时,提出了做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卞达亦如此践行。从当年讲台下的小伙子,变成讲台上执着粉笔的解惑人,他以其严谨、低调、热情的魅力,必将引领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数学这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