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04

【张红光】弦歌不辍

“有明确的目标,强烈的愿望,这是最重要的。有目标就需要有成果,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干劲,才会有想法,才会主动去找招儿。”这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88级的张红光校友对自己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张红光是从困难中走出的博士,是愿意成为自己学生垫脚石的老师,他在北理走过的路,值得我们去重温,去学习。

 

薪火相传

 

张红光,1988级车辆工程学院本科生、1992级车辆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级车辆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于1997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现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

 

 

说起大学生活,就不得不提大学里的老师。直到现在,许多老师依旧在张红光的心里有着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老师对我很仁慈,从来没有用冷暴力、语言暴力批评过我。孙老师的人格魅力、为人处世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张红光一直记得并且怀念着自己的硕士导师孙业保老师,虽然有时旁人不能理解,但依旧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来表达自己对孙老师的怀念。张红光博士期间的导师范伯元教授和程昌圻教授,他们“散养”的培养方式,让他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他们可能没有事无巨细地教导我,但他们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在成为大学教师之后,老师们对于张红光的影响在不知不觉间深入到了他的教学工作中。大学期间老师们给与的照顾、启发、指引,张红光都放到了自己学生的身上。“我愿意让他们剖析我,让我的教训成为他们的经验,吃过的苦能让学生少吃就少吃,我走过的弯路,一些悲剧,尽可能让学生避免去走”。“用良心对待学生”,是张红光对于自己老师们的评价,也是对于自己教师工作的总结和要求,一脉相承。

 

苦尽甘来春满园

 

科研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张红光读书时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博士期间。换过课题,时间紧张,毕业的时间很近,但任务上还很遥远。“那时候就哭啊,就感觉很绝望”,这是张红光对于那段时光的回忆。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当时心理上、生活上的压力。

 

但当我们问张红光校友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时,他给了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结婚了。想要快点毕业,快点让爱人不要那么辛苦,想要改善生活。”没有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的目标就是这么贴近生活,反而更加显得真实,感觉就像两只脚实实在在的站在坚实的土地上。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的驱动下,张红光努力学习,两年没有回过老家。不断付出的努力让他一步一步地克服了困难,做出了很多成就,昂头挺胸的走了出来,无愧于这段时光。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困难面前就是要展现出自己的干劲,自己的坚持不懈。“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最应景的话,在经历过困难的洗礼后,无论是张红光校友的事业还是爱情,都散发着阵阵幽香。

 

征实则效存

 

很多人对于北理以及从北理走出的学子的印象都是踏实,不好高骛远。我想,这就是北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底蕴,这种底蕴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我们。

 

当我们和张红光校友聊起这些时,他和我们说到他最佩服的两位老师——刘福水老师和张付军老师。“这两位老师一直在兢兢业业的从事军用车辆动力的研究,从未懈怠。北理的特色就是国防和军工,这个方面容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任何花架子。他们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过分的追求一些名利,我非常佩服他们。”是的,北理的品质之一就是务实、干实事,那么多北理人为国防、为军工默默地奉献着,是为了守护国家平安,而不是为了追求头上那顶“帽子”。

 

张红光受北理这种踏实风格的影响是很大的。《鲁豫有约》采访中国首富王健林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这样的话,“很多学生一见面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当首富’。但奋斗的方向,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同样,作为一名老师,张红光也有自己的小目标,“第一,有本科生保送或考上清华;第二,有硕士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三,培养出高水平博士生。”这三个目标可以用“朴实无华”四个字来形容,让人感觉可以触碰得到,有信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朝着它们努力。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这些小目标就像一阶一阶的楼梯,那些本着求实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的人,就会干出成效,踩着这些楼梯走到大理想的面前。

 

“新竹高于旧竹枝”,克服了苦难,继承并发扬着老师们的人格魅力以及为人方式,踏踏实实地教化育人,这就是张红光的北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