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剑,岁月如梭,回首光阴,距离刚刚踏入北理,已经有二十多年。时间带走了青春年少的稚嫩懵懂,沉淀了而立之年的成熟从容。她用一种温和的情怀回忆母校,期间有无数令人落泪的温柔。
刘今秀,1994级本科生,1997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本科管理与经济学院会计专业,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到北京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对母校的寄语里,刘今秀说,“饮水思源,我非常感恩我的母校,也非常祝福我的母校,永远年轻,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短短寄语,蕴藏的是她深厚真挚的感情。
学以致用,砥砺前行
徐特立老院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创造性的培养,在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创造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理念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理人。刘今秀回忆说,最初对于徐奖的认识只是对优秀学习成绩的鼓励与肯定,但其实对于徐奖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觉得有愧于这个荣誉,觉得自己努力的不够。因为慢慢体会到,徐奖鼓励的不仅仅是成绩,更多的提倡一种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科研的集成能力。在获得徐奖之后,对于徐老的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刘今秀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企业管理专业,拓宽了原来的专业领域,参加丰富的学生工作及校园活动,更多的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努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更好的学以致用。
刘今秀谈到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经历,让自己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投身实践的重要性。在一个勤工俭学的实习中,刘今秀和几个伙伴把一项机械的工作进行分工协作,让工作效率成倍地提高,本身很枯燥的工作干得热火朝天,后来市场总监容许她们去旁听公司市场督导的活动,在不同的利益主体讨论的时候,刘今秀明白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更多的投身社会实践给她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打开了她对于大学生活的理解,解放思想,不仅仅停留在书本里,不断更新社会能力,更加具有同理心。
在如今的经济形势及专业发展趋势下,刘今秀也谈到希望帮助到更多的学弟学妹。她被聘任为北理经济管理学院MPAcc会计硕士的校外实践导师,积极为学弟学妹们灌输管理会计理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及实习机会,让他们拓宽会计视野,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对知识架构体系的需求。刘今秀说,这是作为一个北理人的责任。
播撒希望,改变命运
徐特立老院长家境贫寒,但他订下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由徐老的成长经历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很多契合之处,也让刘今秀产生很大的共鸣,自己出身农村,家族有很多兄弟姊妹,在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的时候,家里人举全家之力让自己上大学。同时她也感慨,中国的很多地区,多么需要这样的一种精神,把教育做为一种主要的追求,这对于文明程度、生存技能都会是一种好的选择,教育投资应该是很大的投资,那时得到徐奖不光是对自己努力的认可与嘉奖,还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选择和家庭的教育理念的认可。
徐奖对刘今秀来说,还有更大的意义,不光激励了自己之后的生活,也激励了自己家族的弟弟妹妹。奖学金在当时是沉沉甸甸的一笔钱,刘今秀把大部分钱在家族里用作一种激励,激励自己的弟弟妹妹们靠自己的努力,从农村到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他们看到,努力是会被社会和教育主流方向的认可的,让弟弟妹妹看到希望,用徐奖所嘉奖的这种积极的,奋发图强的正能量感染弟弟妹妹。后来前前后后十多个弟弟妹妹都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三个博士和六个硕士,这让刘今秀感到很欣慰。
他乡温暖,精神引领
谈到老师,刘今秀讲到蔡院长。蔡老师教育学生向来是英雄不问出处。不管来自哪里,大家到了大学都在同一条起跑线,都要努力学习。这在精神上给了刘今秀很大的鼓舞和引领作用,卸下了她精神上的负担。蔡老师精湛的学术能力、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做人做事的态度,对刘今秀起着很强的榜样作用,让她坚定自己要认真过好大学生活的信念。刘今秀还说到自己的班主任,骆老师,一位非常尽心尽责的教学老师。除此之外,骆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以一种母性的角度关爱学生方方面面的生活,让在陌生城市上大学的刘为秀心里感到非常温暖。考虑到部分同学的家庭情况,骆老师给学生介绍勤工俭学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得一些经济上的支撑,减轻家里的负担,让刘今秀心里很感恩。同学相处很平等,大家没有攀比的心理。大学,在她心里很包容,大家保持着一份学习的初心,营造一种朴实认真的学习氛围,兼容并蓄的包容与尊重,心沉书海的认真与执着,让每个人在大环境里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走出过去,走向未来。
家乡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经历可以遗忘,也可以珍藏。感谢北理,因为有你,我便繁华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