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获得徐特立奖,非常激动也有些许不安。因为徐老是毛主席的老师,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当今一圣人,也是我校校史上重要的一位领导人,我作为普通家庭出身的一名学生,在学习、工作实践方面,也谈不上很优异,能获得以徐老命名的奖学金,内心确实存在巨大压力。唯有认真做事,才对得起这个称号。”这个腼腆的说话的老校友就是杨晓强,他于1988年从哈尔滨三中,考入我校应用力学系,工程力学专业。于1991年四季度(大学四年级上)获得徐特立奖学金,并在毕业之际,获得了机电部优秀毕业生称号。
谈到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的过程,杨晓强先生说到“刚刚进入大学,因为我的入学成绩,比本省(黑龙江)的重点分数线高些,获得了人民奖学金。第一学期,英语分级考试,直接跳过英语一级,进入二级,获得英语一级学分。本宿舍兄弟系的同学,由于突发疾病,我宿舍五位同学一起将其送往校医院救治,并通知系里其他同学和老师,当晚,我与宿舍另一位同学刘立伟(飞行器工程系,四年级时长征奖学金获得者),守在海淀医院陪护。第二学期,因为本班只有我们两位同学,直接进入英语二级,多获得英语一级的学分,又再次获得人民奖学金。我参加学校物理学社的一些活动,并组织过部分同学参加勤工俭学,获得了同学的认可和拥护。在本学期末和大二开学时,被同学们推选为团支部书记,更多的获得了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大二开始,又当选为理科党总支部马列研究会的学生负责人之一,在苏东事件和国内风波的背景下,不断学习和思考,开始琢磨和关注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尤其是集中在科技事业如何为提升综合国力,发挥重要作用方面。在1990年冬又加入了党组织。
随后几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的总体成绩位于前列,同时也有机会为同学服务,系里在徐特立奖最终评定时,推荐我入选徐特立奖学金的候选人,是对我的肯定和鞭策,也是我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
除去人民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算是杨晓强先生的“第一笔奖学金”,拿到奖学金后,在后一个学期内没有用家里面的生活费,自己也相应的买了很多书来丰富自己。
能获得徐特立奖学金自然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培养,谈到对自己影响深刻的老师,杨晓强先生激动地说到自己本科期间的班主任吕哲勤老师。吕哲勤老师是理论力学教研室的老师,是《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作者之一,该教材至今仍是该领域国内使用的教材之一。吕老师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用发自内心的深情,让他体会到无比温暖。当他们遇到风波时,吕老师更是时时刻刻关心他们,叮嘱他们,要以学习为主,摈弃外界干扰,以踏实的学风,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迎接未来事业的召唤。说到此,杨晓强先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谈到自己眼中的北理工精神,杨晓强先生说道:“北理工精神,我个人认为,体现在延安精神的传承,体现在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所理工大学的责任和担当。在抗日烽火中,环境艰苦,辗转多难,反而激励了师生,不畏艰险,务实求真的精神。在建设时期,历尽沉浮,勇往直前,担负了国防事业的重任。在工作实践当中,重在务实,一起从实际出发,力戒浮夸、虚荣,做表面文章。”正是这种北理工精神让杨晓强先生在本科期间逐步养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从自身找原因、找问题,不在意一时的得失,坦然面对一切的习惯。
虽为一枚妥妥的“学霸”,但杨晓强先生的课余生活并非索然无味。事实上,在学习之外,篮球是他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他的体育选修课就是篮球。每当下午的3三四点钟,杨晓强先生常在篮球场活动。他球技虽然差强人意,但是依旧对这项运动坚持不懈,在运动之中锻炼了身体,为后来能够高速度奔波于工作实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关于社会服务工作,杨晓强先生说,他主要是在物理学社进行一些活动,因为爱好力学和物理学科,经常参与了学社的一些实践活动。
杨晓强先生毕业后在机电部49研究所(东北传感技术研究所)做助理工程师。当时,国内军工口的科研工作,仍处在艰难当中。电子信息领域,总体的技术水准还在探索和起升阶段。他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虽无力立刻改变一切,但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学习,并在两年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实在也让人赞叹。
在研究生毕业前后,他曾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究竟应该继续攻读博士,还是去工作?如果去工作,又应该做什么?综合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学习经历,他判断,自身确实缺少一定的科研天赋和灵感,不如做一些实际工作,再图发展。于是,杨晓强先生放弃了等待物理所读博士的通知,进入一家国企做研发,从头学起。随后,他经历了国企,民企,外资多处的打工经历,在工作之中对信息技术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之中,他也曾经组织几位伙伴,研发嵌入式视频服务器,但由于资源和阅历的不足,产品化的过程太过艰难,研发出的一些产品也并没有通过检验关,所以最终没有成功。近年来,他在与留美博士同学的沟通探讨中,了解了美国的一些先进技术方法,同时结合国内双创的大环境以及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现状,将工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2025的高端需求结合,摸索出基于新一代可编程器件的智能优化控制解决方案,获得了北京科委的中小创支持,同时获得了全国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励。目前该项目正在苏州落地,在这个国内制造业配套环境较优的地区,谋求与相关行业的对接,争取发展机会。
“这期间,很多时候,都是潜移默化的实践老院长的教育科研实践理念。徐老年轻时,注重管子的主张:不为不可成,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对照自己的创业经验教训,前些年的研发产品其实并没有仔细考虑团队当时的背景——无创业经历、弱小、资金匮乏,这些劣势最终导致团队无法预期和控制研发产品当中的不确定性。同时,技术人员对待困难意志力薄弱这个原因,也会导致最终项目难以贯彻始终。目前的创业过程中,我就更多地注意与可以借用的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另一方面,把控技术人员的单纯幼稚想法,给创业过程带来的风险,减少干扰,规避技术人员思维的不成熟性,给项目进行带来的干扰。结合当前举国创新创业的大环境,联想到毛主席一贯强调‘实事求是’,陈云同志倡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的法宝,但是对于国之重器的发展,近几十年来,造,买,租,也曾有过逻辑的混乱。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个场合提到了,要把过去的观念颠倒过来,作为一个大国,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5月28号,两院大会上,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可见,全党全国人民,更加深入领会和贯彻徐老提倡的,科学化对于现代化的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让正确的科学的观念深入群众,由群众理解并自觉贯彻,坚定科学技术发展道路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不受干扰,少走弯路,才是正途。徐老坚持科学化放在教育的首位,坚持群众本位的教育思想,才能够让全党和全民深刻领会,杜绝少数‘精英’把经念歪。徐老的教育理念中,在现有条件下,首先结合具体实际,研究科学技术,但不排除纯理论,在有条件时,必须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在对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办学方针上,指出,普遍原则(原理)问题越能多理解,就越能专门化。过早的专门化,就只能守成,不能创造。穿越时间长河,两弹一星元勋中,来自于数学力学物理方面的人才居多,创造性地攻克了很多科技难关,方显徐老延安时的见解弥足珍贵!徐老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办学当中,形成的教育、科研和经济 ‘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不仅仅为当时解决边区军需民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随后的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很多学员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和专门人才。这‘三位一体’思想和运行模式,为后来的斯坦福大学采纳和发展,形成了硅谷模式,引领了世界高科技与教育的新潮流。”
深入研究和学习实践徐老的教育思想,坚定四个自信,能够启发思路,激励斗志。杨晓强先生的工作过程虽道路坎坷,但他从未退缩。相信杨晓强先生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定能够摸索出一条虽然资源不足、条件有限,但是方向对头,经历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曲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