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唐瑾,她有着干练的谈吐、爽朗的笑声,让人一下子拉近了跟她的距离。“我先做个自我介绍吧”,怕前来采访的小师妹拘谨,她善解人意的自动打开了话匣子……
2007年,唐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交通运输系,2011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智能交通专业。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该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由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联合组建,隶属于原国务院体改办。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中心现隶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专门从事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专业机构,同时,也承担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和国家相关单位部门有关农村发展改革和政策研究咨询的职能,并负责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工作。在这样一个,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国家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宏观政策研究的国家级智库工作,让唐瑾很是骄傲和自豪。
回忆起在北理的四年时光,唐瑾有说不完的话题。她说,大学一定要有整体规划,要有目标、不盲从,才能充实而有意义。大一、大二是基础储备阶段,除了正常的学习任务,她做了大量的社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以梦为马,陌上花开,不负韶华”,唐瑾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全面开花,大三开始,她又加大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为自己充足电、打牢根:修双学士学位、进实验室、撰写论文、带着《基于GPS-GIS的雨感传感器智能速度调适系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等,每天在教室、实验室、自习室、操场忙的像个陀螺,但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收获了钵满盆盈的丰厚回报,不仅实现了自己确定的每一个目标,2010年还获得了徐特立奖学金。虽然,在当时代表着北理工最高荣誉的奖学金额度还不太多,但心底的那份喜悦和激动让她永远珍藏于心。
说起在北理最深的记忆,唐瑾记忆犹新的讲起了“志愿服务”。在“打工子弟小学”,志愿者们募集了奖学金、陪伴孩子们过“六·一”,与孩子在一起做游戏、跳“兔子舞”……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童真让志愿者们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责任和担当,时时锤击、涤荡着心灵。
“扬帆计划”是由民建中央委员汪延先生(新浪网创建人、董事长)发起和管理的公益助学项目,也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重要项目之一。它通过捐助课外图书、举行夏令营、开办扬帆班、援助优秀教师等活动,帮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增强他们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最终培养一批改变中国未来农村命运的关键人才。即将毕业离校之际,学院组织了“青春飞扬的季节”系列毕业主题活动,志愿者们把“扬帆计划”列为此次活动之一。在长达一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将近数千册书籍进行了分拣工作,书本数量之多和时间之久是同学们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每个人都以最饱满的状态去工作,没有任何怨言,并努力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最细致。在工作过程中,志愿者们不辞辛苦,先后进行了挑选书籍、分配书籍、贴标签、打包、封装等诸多环节。工作中虽然有辛苦,但是很多人一直在说,为了能够让山区的孩子们看上图书,再苦再累也值得,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一个大学生应有的风采。志愿服务过程中积极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受到了高度的赞扬,充分体现了“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精神。
现在,唐瑾的生活依然忙碌丰富,爱人同是北理的学子,现在非洲从事国际贸易工作。而她现在的工作性质,也经常需要出国调研、考察,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夫妻俩聚少离多,各自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奔波着、奉献着,很是辛苦,她却乐此不疲。我们问她:“不累吗?”,她笑着说:“我和爱人都选择了这样的职业,服从组织安排是必须的。”她还打趣的说,“这也弥补了当时在大学时没有选择出国留学的些许遗憾。”随后,她还兴致勃勃的给我们介绍了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与心中固有印象不同的非洲。她鼓励学弟学妹们多出去走走、看看、学学,拓展视野,增长阅历,对将来的发展和进步非常有益。
一个人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每一个你我都将和唐瑾一样,从一个懵懂的青涩少年,成长为各领域各行业的优秀人才,用孜孜以求的热情与执著在前进的征程上奏响独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愿北理工的学子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