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巍校友在北理工度过了本硕博八年半的时间,并且在本科阶段凭借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徐特立奖学金。如今,她工作于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担任《民航管理》杂志社社长,在民航科研、教育行业上继续钻研与奉献。
谈到徐特立奖学金,赵巍校友告诉我们,其实这并非时她获得的第一个奖学金。在本科阶段,凭借优异的成绩,她也拿到了许多学业相关的奖学金。但是,徐特立奖学金是第一个奖励的数额、层次都很高的奖学金,给她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这份当年的“巨额”奖学金,她用在了后期个人深造中的补贴上,减轻了学业期间的经济压力。她回忆,当年获奖后,学校大力宣传了各位徐奖获得者的事迹,让她觉得十分激动和荣幸,但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她也称,自己获得的是徐特立奖学金中的普通奖,并非特等奖,让她有一些遗憾,认为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过,给她触动最深的,还是徐特立奖学金给予的那份自信和精神激励。赵巍校友称,获得这份奖学金无疑是一份对她自身的认可,其实在求学生涯中,有时候也会不自信,自感能力上有所欠缺;并且,在读博和后来的工作期间,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每每想起曾经获得过这份荣誉,这是一份自己学习生涯的里程碑,又对自己重燃信心。她曾经花了三年时间去思考、雕琢自己的博士论文,并称那是段极其困难的时光,但每当想起这份荣誉,她便会受到鼓舞,最后不仅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还获得了优秀论文的评价,并且还被评为北理工、北京市的优秀博士毕业生。
赵巍校友对徐特立老院长的思想和北理工精神也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在北理工八年半的学习期间,在校园中对徐老思想的宣传之下,她耳濡目染,并且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她总结为如下的三点:
1.德、智、体的教育中,要以德育为先,正如北理工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般,要以德育为先,品格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要素,作为大学生,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上进的、正向的品格和人生态度,修身先立德,智力、身体的培养是次之的。
2.一定要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实践出真知,理论有指导意义,但理论一定要落实到实践以后才有真正的价值,不论是在北理工这些年的学习,还是在未来的工作里,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不管研究什么,一定要有实用性。
3.要不断创新,突破,尤其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必须适应外界的变化,要不停地学习、思考。
如今,赵巍校友就职于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是一名教授,同时还担任《民航管理》杂志社长,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是中国民航的管理科研基地,主要研究民航业的整体发展办法。她谈到自己的工作称,进入这个行业虽然有偶然性,但是十多年前就认为中国民航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并且十年过3去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整个的工作过程中有很多跨越性、创新性的事可做,所以很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似乎和原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她认为管科更多的是基础知识、框架知识,但是最后肯定要扎根到一个具体地领域、从头开始,她认为不能啃老本,但是因为自己扎实的基础,学习、了解新行业的过程可以很短,并且找到创新点,这就是价值所在。
结合自己大学期间养成的习惯和学习成果,赵巍校友也谈到了她对大学学习的一下感悟和对学弟学妹的一些建议。首先,她认为在本科阶段并不是一个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最好阶段,同学们更应该打好基本功,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把所学专业的基础体系完善地建立起来。虽然关于将来从事的行业、在行业中在哪一个专业领域等问题,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确定自己的职业之后,会发现在大学学习的基本知识、知识体系和快速的学习能力对个人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同时也是考验是否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最好时机,尤其是快速学习的能力,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寻找突破。将基础打得牢固,打得高,再去接触实践问题的时候,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同,就可以短时间的去了解未来从事行业的全局,而没有全局观,就很难有突破。实习,不但要处理业务工作,更多的是要处理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的关系,要对各种社会环境进行判断,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工作是一个复杂体系,对这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轻易去实习,是不好的。其次,回忆过往的学习时光,赵巍校友称最大的感触是她在大学期间养成了一份坚持的品质,在确立一个目标以后,对这目标有了向往,并评估好自己的能力,她坚信,坚定下去一定成功,因为只要有目标,其他的方法、办法都会有。
最后,谈到从学校到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她给出了如下建议:
1. 学会适应,适应别人、适应环境,不要太自我,只有适应,才能得到工作中来自他人的更好的帮助和合作。
2.必须努力,有了自己的事业以后,不能懈怠,尤其是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可以分出层次,对个人事业上的“站稳脚跟”非常关键
3.懂得创新,创新是真正的价值,行业不能没有创新的模式,必须要有新思想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