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校友,踏实刻苦,天分卓绝,曾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两次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拿了两次徐奖,却很惭愧没有做出两倍的贡献。”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的廖日东教授谦虚地表示。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们不难窥见他那一片赤子之心。“
投身学术,理工相融
初入大学校园,廖日东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系工程力学专业,不论是从思维习惯还是学科素养,这段日子给他之后的科研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还记得第一次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的时候,心情是十分激动的,在颁奖仪式上,谢光选院士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这一次徐特立奖学金不只为廖日东带来了荣誉和认可,也是他走向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开始。
受九十年代下海潮的影响,廖日东在研究生的选择时毅然投身工科,于1994年9月,攻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并因优异的表现,于1996年9月提前攻博,成为了第一批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的人之一。
博士期间,因为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廖日东最担心的就是做数据的时候出现什么差错,常常在去吃饭的路上或是实验室锁门后还要跑回来检查一遍,核对无误后才放心离开。由于负责方向与各单位企业接触比较多,为了尽快得出实验数据,他后来干脆带着任务,几乎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计算中心。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廖日东潜心学术,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为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因此再次获得了徐特立奖学金表彰。
教书育人,共同成长
谈到留校任教,廖日东表示,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情怀。归属感”是他反复提及的一个词。从本科生的懵懂到研究生的刻苦,再到走上三尺讲台,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能够驾驭教材的编写,廖日东的成长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尽管不是很大,但总算一直在前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廖日东的办公室有几张桌子,桌面上铺满了码得整整齐齐的书。而这,仅是他所授课程其中一门的备课资料。爱人和孩子不在家的时候,他就睡在办公室的小沙发上,与书为伴。
功夫不负有心人,廖日东作为副组长承担国防基础产品创新计划重大研究项目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十一五”国防支撑预研项目1项、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北京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兼任中国力学学会会员、航天《强度与环境》杂志编委、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设计方法》课程考试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可靠性学组副组长、军用车辆动力系统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并获得中国内燃机学会史绍熙人才奖。然而最令他欣慰的,是学生评教时对他的认可与感激。
回首与北理工一起走过的28年成长之路,廖日东无限感慨,又充满坚定。
实事求是,精忠报国
不仅是对于教书的专注,对于育人,廖日东也有一套独特的看法。“当今世界走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身边有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但有效阅读其实是在减少的。这不是某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群体的特点,而是全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谈及学生时代的校园氛围,廖日东依然十分怀念。平时泡泡图书馆、周末有一些舞会、骑车去香山去长城……都是他心中美好的回忆。除此之外,实验室和自习室也占据了大部分时光。“在实验室打地铺、伏案而眠是常有的事,大家都这样,并不稀奇”、“比较难的知识,看一遍不会就看两遍,看两遍不行就看三遍嘛”……常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在他的言语中都是那么的稀松平常。
廖日东在十年前校训募集中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精忠报国”的箴言,实事求是源于徐特立老院长“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警训,精忠报国则来自于他对于国家、对于母校的满腔热情,而这也是他言行上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要求。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这也是廖日东对北理工学子的期盼和嘱托。
“我完完全全是北理工培养出来的,也将用我毕生心力,全心全意为北理工、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如今,廖日东依然怀着那颗赤子之心,正踏着坚实的脚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