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启,材料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连续两年获得博士研究生的国家奖学金,曾获材料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英文学术之星”荣誉称号。在2014-2015学年,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第一作者4篇,影响因子总计22.5,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其中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影响因子累计39.3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获得授权 1 项。2016年,朱有启荣获徐特立奖学金。“为之则易,不为则难”是他的人生格言,激励他在科研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刻苦专研,广泛猎取,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朱有启2012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是材料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曹传宝教授,从事类石墨烯材料的合成及在高能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电池容量低寿命短等问题,提升电池性能。在2016年获评徐特立奖学金时,朱有启在科研方面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其中最令他自豪的是读博期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成就,而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导师的教导和培养,他说:“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曹传宝教授,他不仅仅教给我知识,更教给我做研究的道理。”在朱有启入学北理工前,他曾请教一位师兄如何做研究,师兄告诉他“做事就要做到极致”理论,就是说研究一个课题时,要能做到让导师反过头来问你问题,让自己成为这个课题方向的专家,这样才算不白费功夫,有所收获。而要做到这个程度就意味着自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方方面面都要非常了解。朱有启深受触动,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在他第一次来到北理工与导师见面聊天时,他向导师提出了“做事就要做到极致”的观点,没想到老师听完他的话,笑着对他说:“这句话就是我说的。”想来这也算是他与曹传宝教授之间深厚的师生缘分的起点。
获得徐特立奖学金这一学校最高荣誉时,朱有启心里自然是万分激动和自豪的。他还和两位采访者分享获奖时颁发的徐特立小铜人雕像照片,并笑称“这个小铜人当时在我们实验室非常受欢迎,大家都拿过去看”。朱有启读博时所在的实验室有三十多名同学,实验室氛围非常融洽,导师曹传宝教授不仅仅非常关心大家的研究进展,还很注重大家的身体素质。教授非常喜爱打羽毛球,常常组织大家进行比赛锻炼身体,整个实验室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给科研路上的朱有启带来了无限的温暖和前行的力量。
初入大学时朱有启并没有想过未来的自己会踏上科研的道路,本来打算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他在大三时受同学影响,决定考研试试看,没想到顺利考上了心仪学校的研究生,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朱有启便下定决心走好科研的道路,于是一路坚持不懈获得了现如今的种种成就。他想借自己的经历告诉学弟学妹,做事一定要坚持,选定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不要轻言放弃,做学问和做科研都是一样。此外,他还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两点经验:
1. 做事之前要做好万全的准备,细节决定成败。有一次朱有启和导师出差,在外地工厂要做一个实验,同行前去的四个学生只有自己携带了全套实验器材,给实验减免了很多麻烦。同时在科研期间朱有启需要完成很多探索性的实验,实验前就要将各种实验细节都注意到,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2.打牢基础。朱有启特别提到在自己本科期间系主任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要求非常严格,而这份严格下训练出来的扎实的实验素养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在采访的最后,朱有启送上了对母校的感恩和祝福,希望母校北理工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