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于飞与笔者的交谈氛围显得更加宽松舒适。“无愧于心”是他谈及生活谈及学业都离不开的词语。“拿奖只是结果,尽量做好自己的事,努力的过程更重要吧。”通过知识面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工程实践与理论的并行,最终在博士毕业前,于飞获得了徐特立奖学金。
踏实务实,无愧于心
2001年本科入学时,通过全校的选拔性考试,于飞进入了实验班(形似现今的徐特立英才班)。环绕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同学,于飞也多了许多机会了解不同的交叉学科与专业。之后,跟随光电学院的赵跃进教授,于飞参与了一次大型973项目的工作。“因为这个项目真的不小,前前后后大概有60余人参加,大家都是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所以接触到的知识,不仅仅是涉猎广,各个领域的知识了解得相对来说也深一些。”跟随自己的兴趣,于飞在升入硕博时选择了测控与精密仪器专业。
老一辈科研人士的亲身力行使于飞感触很深。“因为这也不是一门课程,他们就是真实这样去做的,我们那时就觉得,这是我想要成为的人,这就是我们的榜样。”在做项目的时候,时年六十余岁的俞信老师,面对崭新的课题,仍坚持不懈地查找文献,无论中文英文,都分享给课题小组的成员们。当课题展开遇到困难时,曹根瑞老师代表的老一辈科研人士,也是实打实地带领课题小组,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推导。在浮夸之风稍稍侵入学术界伊始,北理工老一辈师长们的实事求是精神给予于飞极大的震撼。“学校这边更偏向于做工程实现,导师们带领学生们都很实在,要进行哪些工作,能做到什么程度,在项目开始之前都说的明明白白。北理工的踏实务实很珍贵。”
踏实务实,无愧于心。于飞指引自己之后学术研究的宗旨,恰是徐特立老院长的那一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尽心竭力,无愧于心
谈到获得徐特立奖学金时,于飞坦言,其实从没想过自己能够拿奖。处在大牛云集的实验班,于飞认为自己不是最优秀最突出的那一个。导师告知他被学院推荐,准备答辩时,他也始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只能说是尽量做好自己的事吧,要对工作和学习都有个交代。”正是这样的心态,不以拿奖为目的,但拿奖却也成了最自然的结果。
于飞跟随所参与的项目与精密光学测量相关,这一领域的实验对外界环境有极高的要求。为了避免杂光的干扰,项目组成员往往在晚上十点过后仍在实验室忙碌。这种尽心竭力钻研只为求得实验结果的行为,深深印刻在于飞的记忆中。“从概率上来讲,静下心来做事情,比不静下心来,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读博期间,于飞参与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电子稳像项目的研究,由于整个项目较为全新前沿,项目的进展速度缓慢。“那时候我研究一行代码能折腾一个月,仅仅是个高速数字处理器件,我前前后后用了有半年多快一年。”但是,自己静下心来有始有终地研究完一个项目后,于飞发现自己的能力有了综合性的提高。“多思考是好事,很多道理和原理是共通的。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无愧于心就好。”
尽心竭力,无愧于心。静下心来,免除外界的干扰,做到对自己满意,于飞也凭借自己的成绩赢得了学校最高荣誉的肯定。
朴实求真,无愧于心
兴趣使然,加之涉猎面的广泛,于飞最终选择了测控技术与精密仪器这个专业。谈到专业选择,于飞为北理学子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兴趣,当了解了足够丰富的学科知识后,于飞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对专业进行了选择;二是就业难度,现代社会的经济压力与昔时不可同日而语,依靠家庭哺育成长至今的我们,也应该考虑实际情况,不可构架空中楼阁。
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于飞从自己的角度为北理工学子解读了这句校训。“德”,既是“德行”,也是“德义”。讲求德行,则要求做人行事要妥当,不存害人之心;追求德义,便是对待工作要尽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学”,便是要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求学精进的态度,在生活中也始终尊敬感恩为自己带来帮助的人。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践行着内心坚守的于飞,真正在自己的学业生涯中做到了“无愧于心”。过程无愧于心,结果水到渠成。恰是过程无愧于心,自然到来的结果必是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