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没有……”当我们谈到刘腾优秀的履历发出赞叹时,他总这样谦虚地回复。2007年初入本科,他便一直获得各种奖学金,2011年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并获取国家奖学金,最终在博士毕业前夕获得了徐特立奖学金。接受电话采访时,刘腾正在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继续进修学业,对于自己热衷的领域,刘腾怀有不竭的热情与从一而终的坚持。
时刻敏感,时刻追求更高
谈到学业与自己热爱的领域,刘腾的语气比任何时候都坚定。生活中时刻敏感的自律与对更高水平更宽广领域的追求,使刘腾稳步走在优秀的阶梯上。
初入本科时,刘腾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刘腾说,恰是那次考试中仍有满分的同学,给他敲响了警钟。如果仍有人可以拿到满分的成绩,那就说明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见贤思齐”的习惯催促刘腾不断前进,始终与最优秀的人为伍。高三时提早入党,加之本科期间导员的信任,刘腾成为了数学系的党支部书记。从大一开始每个月举办的学习活动,交流、宣誓、团建,愈发使刘腾体会到了追求优秀是永无止境的。“这一批比较优秀的人之间是会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所以更要以比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这一对“优秀”的敏感性,刘腾也保留在了他的学术研究中。“你看一篇论文的时候要思考,这里面的创新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展开深究下去。和导师探讨一下,就会有很多收获。”对于新知的渴求与敏感,引导了刘腾之后的学术生涯。在本科结束前夕,同样感到迷茫的刘腾得知学校有一个学科交叉的尝试,经过自愿选择和面试,刘腾从数学系转由研究车辆工程专业。“我从小就是很喜欢机械方面,比如把家里的电子产品拆开,再重新组合等等。所以特别感谢这个机会带我进入车辆专业。也特别感谢孙逢春老师的知遇之恩和后来的培养之情,可以说影响了我的后半生。”
时刻谦逊,时刻心怀感恩
刘腾对于自己从本科到硕博一路走来的学术生涯,说过最多的词是“感谢”。
“家庭和妻子给了我很多支持,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求学,包括现在在加拿大做博士后。还有我的妻子,在我读博期间一点经济收入都没有的时候与我结婚,一直默默付出,悉心照顾着我。”刘腾出身农村,比一般的本科生可能面临着更严峻的生活体验,即使有一直以来奖学金的补贴,读研与否对于他的家庭依然是一个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所幸,刘腾的父母始终支持刘腾的求学。对于妻子,刘腾也是满怀感谢。获得徐特立奖学金后,刘腾一半给了父母,一半给了爱人。
采访中,提到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的细节时,刘腾也是句句“感谢”。“学院推荐参评的时候就已经非常非常激动了,也十分感激学院和两位导师。他们在科研和生活中给了很多帮助,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还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在做人做事方面一直是引领着我的楷模。” 导师研究学术的绝对严谨与日常待人的谦逊平和,都在刘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及自身成绩,刘腾必说“微小”;谈及对他人的谢意,刘腾却不吝“十分”。怀着这样谦逊的心态,刘腾时时能从周围优秀的人身上有所汲取;怀着这样感恩的情怀,刘腾也因此一直在学术路上有贵人支持,稳定扎实地走下去。
时刻铭记,时刻不忘家国
作为来到良乡的第一批北理学子,在徐特立精神的带领下,刘腾见证了良乡校区的变迁与革新。
本科期间刘腾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学院组织参观了中关村校区的校史馆。北理工的发展史徐徐铺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拼搏历历呈现,那是刘腾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徐特立老院长一辈的精神力量。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刘腾对徐特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谈及学术,刘腾总结了三点经验:一,要静心。良乡初建时,周边的娱乐设施很少,刘腾便与同学一起常常泡在图书馆里自习。之后这样大长段时间的自习习惯,也一直伴随刘腾到现在。静心给予刘腾更长更深刻的思考时间,也自然使其能够更为清晰地体会学术中的逻辑;二,要创新,阅读论文时的敏感,与浏览他人作品时的习惯自省,刘腾对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比旁人多了更多可能性,也因此在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三,要吃苦,第一批交叉学科的培养尚不成熟,本科数学的刘腾跟随导师直接开始做实践性很强的项目。纵然辛苦,但刘腾踏踏实实跟进导师进度,不仅学到了前沿实用的知识,也磨练了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
研究生时,北理工的校训做了改动,从“团结、勤奋、求实、上进”变为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在刘腾看来,万变不离其宗:“这都是我们北理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嘱托。”
一日身为北理人,终生百死报家国。刘腾把北理精神与徐特立精神贯穿自己的学术生涯,并行将持续贯彻,指引自己接下来对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