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我们当时的校训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尤其是求实和创新,更是我们这一代北理工人的特质。”谈起母校,毕业离开校园近20年的刘德贤笑着和我们分享了属于他们一代人的回忆。而“求实、创新”这属于一代北理人的印记也深深烙在了刘德新的身上,成为了他精神的写照。
回忆起在校学习的青葱岁月,刘德贤认为,本科阶段他的最大收获就是培养了一生受用的自学能力。刘德贤不满足于当时课本上偏应用的基础内容,也不把考试当作唯一的目标,而是深入挖掘那些知识本身的内在原理。“学习重要的不是花多少时间,而是花心思。”刘德贤往往会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深入研究。他也提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些学校教的知识可能在科研中略有些浅,但却是把其他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据当时的同学评价,他虽不是同学中最刻苦的,但却是最爱钻研的一位。
在以优异成绩顺利保研后,刘德贤开始了在磁性材料方向的继续深造。当时的导师王建华教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那时王教授已经快退休了,但对我们仍然要求非常严格。他自己在科研上遇到什么困难,也都坚持克服。”当时刘德贤选择的磁流体课题前景并不被看好,王建华教授的想法也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是王建华教授已经在这一领域研究了十几年,他坚信这一技术能够实现,并鼓励刘德贤研究相关的磁性材料方向。而如今这一技术已完善并投入应用,这也印证了当时王教授和学长的坚持。回忆起那段经历,刘德贤称当时实验室教授们治学上虔诚、纯粹的态度,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
毕业参加工作后,刘德贤抱着继续从事科研的想法,进入了北京矿业研究院下属的一家子公司,开始了电子材料的研究。当产品准备面向市场时,公司各方面业务都需要人,刘德贤于是开始掌管起公司的管理和销售。也正是在这一偶然的机遇下,他发现了自己真正适合并喜爱的工作。然而经过几年的工作,发现自己在管理及理念方面的不足,于是起了“到大公司学习其正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念头。终于在2004年,渴望进一步发展的他加入了世界五百强企业淡水河谷公司,在更加有活力和前景的电池行业,开始从事钴镍等有色金属销售。进入了正规大型企业后,刘德贤带着在学校时的那股钻研劲儿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断学习,开始逐步从科研转换思维,从零学起如何管理企业。
然而工作上的逐步稳定并没有让刘德贤安于现状。对于自身来说,在大公司很难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所以他最终决定离开。凭借着自己在材料行业十数年的工作经验和敏锐的判断,他觉得新能源电池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未来也有着很大的空间。于是在2017年,他毅然辞去了在新加坡的工作,离开了工作14年的淡水河谷公司,回国创业,进入了汽车电池材料行业。刘德贤不仅仅是看到了个人的发展的前景,更是把自身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他说,“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新能源电池。而我想把我的能力和经验,带到新能源这一行业。”
“没有所谓的传统行业,也没有所谓的新兴行业,有的是你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变革的步伐,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刘德贤在朋友圈的一句评论也正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从科研实验室到市场营销;从有色金属到新能源材料;从北京到上海,新加坡再到余姚……刘德贤不断学习,不断革新自我。这正是“求实、创新”的北理工精神的代表,更是对徐特立奖学金获得者们缘何优秀的最佳诠释。
“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个人追求也不同。而我个人,就是想把自己的事业和时代与行业的进步结合起来,推动时代的发展。”谈起自己的抱负与理性,刘德贤的眼神中仍充满着年轻人一般的激动和渴望。
而对于如今正值青春黄金年华的理工学子们,刘德贤也为我们留下来真诚的寄语:“希望学弟学妹在学校里还是要好好学习,把时间放在自己的兴趣上,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样的话在大学里的时间才不会白白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