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伐有力,意气风发,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一见面,他便像遇到了多年老友,与志愿者一一握手,办公室中时不时发出他爽朗的笑声。他就是陈爱弟,北理工1992级校友,现任上海恒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谈到自己,陈爱弟腼腆地微笑着,耐心细致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陈爱弟的大学专业选择了机械工程,对于专业选择,他说道:“当时也是自己的一种兴趣使然。”对于大学生活,他笑着说道:“我平时喜欢踢踢足球,有时间会去看看书,由于自己对文学写作也感兴趣,就加入了系里的宣传部门,会帮忙撰写文稿。”谈到自己的时间规划,陈爱弟仍记忆犹新。“平时下课时间是上午十一点和下午三点,一般下课大家都去吃饭了,但是我还是会留在教室半个小时,用来整理和总结上一节课的资料。”陈爱弟特别强调自己的复习和总结,“我晚上都会用一个小时来复习当天内容,再留一小时来整理前几天的知识。周末也会留出半天时间进行复习巩固。”他坦言:“周末我除了复习之外,就不会刻意学习了,我会进行一些自我放松,看看电影或者浏览书刊。”善于总结,劳逸结合,陈爱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业学习。
因为一直都保持着学院成绩第一,品学兼优,陈爱弟在大三时便获得了徐特立奖学金。“当时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这是我们学校最高荣誉的奖学金,我感到一种荣耀和认可。”说起徐特立奖学金,他感慨良多,“得奖之后我也是第一时间告诉了远在上海的父母,用奖金买了人生中第一台CD机和磁带播放器。”
谈及自己的老师,陈爱弟始终念念不忘的,就是自己当年的画法几何老师高宝惠和班主任贾玉萍。“我至今记得高老师对我的鼓励。我原来很腼腆,画法几何的第一次作业便被高老师贴在了教室门口。她说,我的作业线条虽粗,但很漂亮。这句夸奖大大激励了我,促进了我对学习的兴趣。”陈爱弟陷入了回忆,“贾老师的认真负责深深感染着我。记得有一次考完试我担心答案写错行了,贾老师知道后立刻打电话核验,我十分感动。”
善于总结,温故知新,劳逸结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陈爱弟的秘诀。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影响下,陈爱弟顺利保研并攻读博士生,而徐特立奖学金,对他之后的人生发展影响深远。
谈及徐特立奖学金对自己的影响,陈爱弟感慨万千:“获得徐特立奖学金之后,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得更好,它对我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说起自己的工作经历,陈爱弟回忆道:“刚开始在中兴编写调试代码,做了十几年转到思源电气负责科研管理和系统构建,后来到恒为科技负责研发。可能你们会觉得我的这些工作和专业不对口。能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主要靠我的快速学习能力,广泛地接触和掌握更多知识。”“我很感谢在母校获取的知识,虽然在开始的工作中没有涉及多少,但做到后来的管理领域,我发现当初学校学到的知识很重要,因为管理需要广阔的知识面。”
回顾自己的二十多年奋斗历程,陈爱弟一再强调:“我一直崇尚什么时期就该干什么时期的事。大学的那几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就应该专心学术。”陈接着说道:“我始终都在不断地挑战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在我大学时期,我就认为考试的90分和95分有着很大差别,这体现着对课程体系的理解。于是在之后的工作中,我时刻要求自己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对于未来的规划,陈爱弟满怀期待:“我想在退休之后做自己喜欢的事,当一名管理咨询人员,为其他企业提供帮助。我本身对文学很感兴趣,当年构思了一部小说的框架,希望在今后能逐渐完善,早日出版。”
“我在2016年和家人一起参观母校,感觉变化很大,尤其是新建了体育馆,许多建筑也换了面貌,但有一些教学楼还是保留了下来,亲切感十足。”陈爱弟笑着说道。时至今日,他仍像学生时代一样,对母校满怀好奇,“当年学校基本都涉足过,因为要找地方自习嘛,但是主楼去的最少。还有就是西边的地下室,听说是一个实验室,一直都想去看看”。对于母校,陈爱弟总是会怀念自己曾经的岁月,回到母校,仿佛看到了当年在这里奋斗的自己。
寄语
采访的最后,陈爱弟对学弟学妹们和母校表达了自己的寄语和希望。
“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扎扎实实地打下良好的基础,你们正处于精力和记忆的黄金时期,要在大学期间学到真本领,掌握真知识。同时,希望我们的母校越办越好,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专注科研研究,做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
愿北理工广大校友,常回母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