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们,我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一想起北理工,我便感慨万千。”乐观自信,热情洋溢是王典民留给志愿者的第一印象。作为从母校毕业20多年的老校友,他亲切地同志愿者讲述起自己和母校的故事。
醉心科研,干劲十足
谈到自己当初入校的选择,王典民回忆道:“当初选择北理工,选择工程光学专业,一方面是老师的推荐,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北理工的实力和价值,是母校雄厚的学术背景让我选择了她。”进入大学,他主要的兴趣爱好便是学习和钻研,为此,他还专门加入了学校的发明社。“当时就想搞点发明创造,总觉得要搞出点东西来。”对于大学的知识,王典民坦言:“大学的学习不能一味地填充,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我的教授们经常强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科研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初学习的干劲十足,记得考研的时候,大家7点便到教学楼开始学习,一直到凌晨2点,教学楼锁了,我们便翻墙出去,谁也没有喊累,因为都想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有所造诣。”
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王典民依然对科研充满兴趣。他曾发表过几十篇论文,并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最终在博士生阶段获得徐特立奖学金。“当时真的非常激动,也感到十分荣耀,这是母校对我的肯定!”他接着说道,“我又将这笔钱花到了购买零部件上,用来做发明创造。”
王典民还提到了自己的一个特殊的爱好。“当时我对天文学特别感兴趣,常常做一些观测和研究,甚至在毕业手册上还有所体现。”王典民笑着说道,“我的导师曾对我说,如果我转到天文学的研究领域,也将有一番成就。”开拓视野,广泛涉猎,精益求精是王典民在学习方面的心得。
谈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导师,王典民毫不犹豫地提到了于美文教授。“虽然她是女士,但大家都尊陈她为‘先生’,因为她在学术和人品方面值得每一个人尊敬。”他深切地说道,“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是老师那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精神。当年于教授写了一部专著,获得3000元的稿费。可她丝毫没有保留,全部捐给了学校的马士修奖学金。先生对我言传身教的影响令我终身难忘。”
王典民的大学学习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的斗志,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学术和科研相关的钻研,积极开拓视野,同时又深受母校老师耳濡目染的影响,最终获得徐特立奖学金。这在之后的人生发展中,对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以致用,积累经验
谈及徐特立奖学金对自己的影响,王典民感慨万千:“徐奖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有一种认可感和荣耀感,在之后的创业和企业管理中始终激励着我,充满干劲。”他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当时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于是加入到国企,并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转到投资管理领域。但无论做什么,母校的教育影响贯彻始终。”
说起自己遇到的难关,王典民坦言:“最重要的就是人员关。在母校做科研项目的那几年,我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步入社会,我发现有些事情不像单纯想的那么简单,主要考虑人的因素,在团队建设和领导力上,当初的我还有所欠缺。”他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远远超过知识本身,这需要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未来,王典民充满期待:“我想在将来能总结形成一种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年轻人的发展。我人生的前几十年在获取知识,后几十年想将它们传播下去。”
岁月悠悠,恩情难忘
“我经常会回到母校,转一转校园,尤其是看看我的老师。”王典民真切地说道,“我的导师于美文教授现在虽然记忆力不太好,每一次都会忘记我们,但是先生特别爱干净,待人也很有礼貌,那是印在骨子里的素质,令我心酸,也令我敬佩。”谈到母校,王典民有感而发:“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身影,常常梦回母校,忘不掉中心花园,繁茂的柿林,成荫的白杨,还有图书馆和教学楼……每次回到母校,我总会到徐特立老先生的雕像前驻足仰望,鞠一个躬,缅怀这位无私而伟大的老院长。”
寄语
采访的最后,王典民对学弟学妹们和母校表达了自己的寄语和希望。
“学弟学妹们不仅要加强科研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融入社会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多元立体的人。你们不光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知识的应用体,要为社会和国家多做贡献。今天你们因母校而骄傲,未来母校会因你们而自豪!”
“北理工在各界领导和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实力雄厚,但宣传力度还需加强,希望母校能继续整合各界校友之力,让北理工的这面旗帜更加鲜明!”
愿北理工广大校友,常回母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