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题

2019-09-02

【王卓民】不安现状,不甘平凡

“我想和我的学弟学妹们说,我们学工科的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应该静下心来,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技术工作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这是王卓民在接受完采访以后留下的寄语。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不像以前艰苦,但是在他看来,踏实肯干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品德。而这种品质也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王卓民1988年于北理车辆工程专业毕业,是第三届徐特立奖学金的获得者。毕业以后,他先后在机车厂和保险行业工作,后又自己开办了上海雷丁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初看到他这样的工作经历,我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听完他的自述之后,我们才了解到这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正应属于王卓民这样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凡的人。

 

 

回忆起大学时代,王卓民说李全起老师是他大学最难忘的老师之一。李全起老师当时教授的是以发明创造为主题的选修课。王卓民正是在这门课上和老师一起申请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实用性专利——“深盖饭盒”。当时他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关于图钉的——以前的图钉掉地上时尖头朝上不安全,于是他便想通过设计让图钉落地后侧躺。但在几番试验设计后由于图钉按面的面积问题没能解决,所以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设想。而另一个创意深盖饭盒则最终成功实现。“因为当时我们去食堂打饭用的饭盒盖子很浅,我盛碗饭以后,菜和饭就只能搁在一块儿,但是如果加深盒盖,就可以用盒盖盛菜或者盛汤了。”这些想法都源于生活,看似简单却透露出王卓民善于思考的一面。

 

毕业之初,王卓民来到沈阳汽车厂,从事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然而,在那个改革开放、飞速变革、市场空前繁荣的时代。汽车厂由于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渐渐有落伍的趋势。看到汽车厂那些老师傅的生活状态,他便联想到了自己的将来。他自问是否在若干年以后自己也想这样平凡度日,于是年轻有志、不安现状的他考虑再三决定做出改变,离开工作了7年的汽车厂,只身去了平安保险。

 

进入保险行业并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而是王卓民综合考虑了行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性格后作出的选择。彼时保险行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良好,而王卓民本身又热爱销售这个行业。他说他之所以会觉得自己适合搞销售,是因为大学一次卖明信片的经历。“有一年元旦,我和同学一起去批发了一些明信片到学校里面卖,我就发现自己在卖明信片的时候特别兴奋。”在汽车厂的时候,其实他也动过去做销售的念头,但那个时候的人都偏见地认为做销售就必须能说会道。看上去有些木讷,不太会说的他便就被拒绝了。但是王卓民并没有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否定自己,又在适合地时机重新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沈阳这个没有亲人可以依靠的城市,一切从零起步的他不得不去写字楼一家家敲门卖保险。“既然要做这件事,我就只能从这里起步。”王卓民说:“我这个人是不安于现状的。从汽车厂到保险公司,进入新的领域我就必须放低自己,从头做起。”在保险行业的5年时间,王卓民渐渐掌握了与人打交道的秘诀,他说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能说会道,而是善于倾听,获取客户的信任。也是在保险行业的这段时间,王卓民觉得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我会经常面对拒绝,慢慢我的抗压能力就提高了。”

 

然而,逐渐稳定下来的王卓民又渴望离开久居的沈阳,寻找更大的挑战。“我这个人不太喜欢长时间定居在一个城市,而喜欢到不同的城市,寻找不一样的新鲜感。”于是王卓民先是在北京的同学邀请下去做了机电销售,在有了一定经验以后便在上海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大学时的专业知识和在保险行业获得的销售经验让王卓民在新的领域如鱼得水。“买保险的时候,客户的需求是潜在的,需要自己去挖掘,而且还不能重复销售。但是在机电销售时,客户就稳定可见得多了。”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王卓民觉得不满足于现状、踏实肯干以及对于工作的热爱是让他能够走到现在最重要的几个因素。而毕业离开母校30年后,再谈起心中的北理工精神,他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就是北理工人务实的作风。而作为新一代理工学子的我们,更要传承和发扬这老一代的理工精神,脚踏实地地在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自己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