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凌,1978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二批大学生, 17岁上大学,27岁读完博士,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北京无线电厂、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英特尔公司待过,目前任通用汽车中国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让我们来听听他给我们的一些人生经验。
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国企无线电厂到外企英特尔公司,从通讯电子行业到汽车行业,当我们问杜江凌先生为何会有这些跨度非常大的转变,杜江凌给我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说道:“人生怎么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据杜江凌自述,他的高考分数是可以稳进清华的,但是他没有去。“我就是喜欢无线电,而北理工当时这方面很强,所以我的第一志愿就选择了北理工。”这一选择就是10年。在采访中,杜江凌深情地回忆了在北理工的10年,感谢导师对于他的细心培养,对于他课题的指导,也感谢北理工给予他机会和平台,骄傲于在北理工度过的10载科研春秋。
博士毕业后,杜江凌被分配去了北京无线电厂,但是他知道当时国内的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去国外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学,于是他就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出国的目标。得知可以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系时,他毅然地辞去了在无线电厂的“铁饭碗”,远赴新加坡。这以后他又制定了去英特尔、去通用公司的目标。杜江凌说道:“主动地制定一个目标,好过被动地完成任务。”
激情和好奇心
在我们惊讶于杜江凌的传奇人生时,杜江凌先生笑了笑,给了我们第二个建议;要保持激情和好奇心。杜江凌回首自己的求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表示制定目标只是第一步,而激情啧则是令目标可以被果断制定和贯彻执行的保证。光有目标,没有激情,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行的。放着清华不去,高考时报考北理工电子系,是因为他对于无线电的激情;深耕科研10载,不放弃,博士最后一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是因为他对于科研的激情;出国求学是因为他渴望成功,渴望自己能够学以致用。杜江凌表示,是激情支撑他实现了每一个目标。同时杜江凌表示,好奇心让他不只是埋头苦干科研。科研之余,他也会时不时地抬头看世界,在恰当的时机制定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来鞭策自己前进。好奇心和激情让他看到了新天地,为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成功的大门,让他有勇气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转变。
学会学习的能力
杜江凌在采访中给出的第三点建议,是要学会学习。他说道:“我这几十年来的体会,其实我们学习呢,主要还是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而不单单是知识。”他联系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大学里学的是雷达,毕业后去了无线电厂,但是后面在英特尔公司,完全是在做这个软件编程跟通讯的相关协议在计算机上的实现,而这些东西,都不是在学校学的,跟雷达没什么关系,都是自己后来自学的。包括后面到通用公司就职通用汽车中国科学研究院院长。”从计算机行业到汽车行业,跨度虽然很宽,但是杜江凌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跨度同样是可以达到的。在谈到大学里学习能力的培养时,杜江凌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大学里的点点滴滴,感谢导师们对他科研的指点,在课题方面给他的充分自由,让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访谈的最后,杜江凌说道,高考选择了北理工时,他感到很自豪,当时的北理工和清华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但是现在看到北理工的排名下滑,他也是有些痛心。他觉得原因可能是清华比较开放,希望北理工可以迎头赶上,赢回属于北理工的荣光。最后他劝勉北理学子要趁大学四年,好好地汲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保持激情,保持好奇心,敢于向这个世界提出自己的想法。
人物档案:
杜江凌,现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在上海新成立的通用汽车中国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在加入通用汽车之前,一直担任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总经理。于1983年、1986年和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分别获得电子工程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计算体系结构、网络、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等相关领域拥有15年的管理及科研经验。他拥有4项专利,并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信号处理技术领域发表了多篇国际论文。